近年来,万盛经开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部署要求,以破除“五唯”顽瘴痼疾为导向,以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评价为抓手,聚焦政策系统集成、举措破立结合、改革协同推进,着力探索教育评价改革新路径,营造教育良好生态。
一、以“制度机制”为指引,立柱架梁构建教育评价改革“大格局”。一是“一盘棋”思路聚合力。建立健全党工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系,党工委、管委会、党工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专题研究教育工作10余次,深入基层学校开展调研8次。印发《万盛经开区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实施方案》等专门性文件7个,明确工作目标、实施步骤、经费保障等,凝聚区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合力。二是“一张表”推进促履职。制定党工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履行教育职责清单,定期专题听取24个区级部门及10个镇街履行教育职责情况汇报,履职情况纳入部门、镇街实绩目标考核。探索实施“三级”党政主要领导深入教育一线调研工作机制,推动解决学校舍场地改造、培训机构治理、评价指标设置等重难点问题5个。三是“一竿子”到底强督导。将教育评价改革贯穿教育督导全过程,积极开展学校办学水平、办学质量督导等,形成“1+7”办学质量督导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督导与专项督导、过程性督导与结果性督导、日常督导与随机督导、明察督导与暗访督导等“四个相结合”,建立问题整改台账,进一步提高教育评价改革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以“立德树人”为路径,抓纲举目打造学校评价改革“新样态”。一是优化评价体系“架好桥”。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采取“1+4+N”综合评价机制,“1”即提纲挈领出台区域性学校评价标准;“4”即针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四个不同学段实际,实施分类评价;“N”即结合不同学段学校实际,统筹城乡及校际指标差异,探索学校特色评价机制,构建区域学校生态评价体系。二是提升办学质量“筑好基”。完善“6+N”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截至目前,学前三年毛入园率103%,普惠园覆盖率97.4%,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8.8%,创发展新高,《重庆十年县域学前教育“精准教研 城乡一体”实践研究》获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实施义务教育学校质量捆绑增值评价,全面实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统筹区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全域开展集团化办学,13大教育集团贯通衔接幼小初高教育教学,覆盖69所各级各类学校及3.1万余名学生;稳妥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加强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市级示范校建设工作;优化“7+N”中职学校评价标准,深化产教融合,创建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市级优质专业9个,校企共建市级产教融合双基地2个,建成世界技能大赛云计算项目市选拔集训基地,“双优”创建通过市级验收。三是推进品牌创建“赋好能”。完善特色品牌学校评价办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发展模式,建成溱州中学全国首批天文科普教育特色校、104中学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新华小学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等国家级特色校19所次,职教中心全市智慧校园建设示范校、南桐小学全市剪纸艺术特色学校、鱼田堡小学全市书法艺术教育示范校等市级品牌校25所次,获评重庆市义务教育学校评价体系改革试点区。
三、以“育人育才”为导向,靶向施策提升教师评价改革“驱动力”。一是突出师德评价,塑造德高身正教师队伍。坚持以德为先,“一校一策”制定教师评价改革方案20余个,构建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评价制度,形成重庆市第四十九中学“一德四能”崇责教师评价体系、溱州中学“3+3”本真教师发展评价体系、万盛小学“红魂绿梦·四维四格”绿色教师发展评价体系等典型代表体系6个。实施“区+校+N”策略,严格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设立师德师风举报平台2个,每年常态化开展“师德第一课”120余场次。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多形式评选推送师德典型240余人次,《筑牢教育底线 上好师德第一课》获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刊发。二是改进师能评价,锻造本领过硬教师队伍。出台《万盛经开区教师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实施“1369”教师发展工程,搭建“一年入格、三年合格、六年优格、九年风格”成长平台,构建“职初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名师、大国良师”分层培养体系,近两年招聘高校优秀毕业生149人,引进区外优秀人才28人,续聘高水平体制外人才5人,聘任本土课改专家、督评专家、科劳“双师型”教师121名,培训教师1万余人次,培育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名师、学科带头人等120余名。完善教师述评制度,打破职称评定“论资排辈”现象,增加教师教学成果、教育科研成果等评价权重,近两年成功申报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级职称41人,中级职称86人。三是优化师为评价,打造担当有为教师队伍。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优化选人用人导向,启用校级年轻干部29名,成功创建全国全市名校长名师工作室4个,区级劳动教育、科技教育、劳模创新工作室、班主任工作室15个,获市级“教书育人楷模”称号、五一劳动奖章4人,获评全市首批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试点校、保教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试点园等15所,《基于新时代核心素养教师评价改革的区域探索——以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实践为例》案例获国家级一等奖,教师评价改革案例获市级奖项90余项,入选全市首批基础教育评价标准库案例3例,获评全市首批中小学教师评价试点区。
四、以“五育并举”为目的,夯基垒台打好学生评价改革“组合拳”。一是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涵盖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多个维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借助信息化方式开展学生综合素养“数字画像”,实现评价数据实时采集和分析。坚持“试点示范+全域推广”发展路径,打造和平小学“‘和美’学生成长评价系统”、福耀实验学校“‘五福银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等典型推广经验3个,成功立项市级学生评价专项课题7项,获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国家级试点校8所。二是强化五育并举融合育人评价。坚持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围绕德智体美劳开展全要素横向评价,实施教育质量全面监测,形成“五育并举+个性发展”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年度监测报告及学生成长全过程数字档案。全面加强“大思政课”建设,探索构建“543”德育评价体系,创建市级德育品牌5项;聚焦“双减”提质,统筹抓好高效课堂改革、作业改革、分层教学改革等,创新“智育”评价;强化体、美、劳、科学教育评价,完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专项成果”评价办法,近两年学生在全国全市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23人次,成功创建重庆市劳动教育实验区。三是探索过程性增值性评价模式。建设“7+N”区域研学旅行基地,优化家校社“全域共育”评价机制,探索建立互联共享课后服务平台,搭建学校、教师、学生、课程、机构的多维评价体系,构建“5+N”课后延时服务体系,全区23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参与学生近2.1万名、教师2300余名,学生参与率达96%以上。积极发展智慧教育,探索“互联网+”增值性教育评价模式,初步形成基于智慧云平台的教、学、管、评、研一体化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