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健康第一的育人理念,按照“改革创新、面向未来、补齐短板、特色发展、凝心聚力、协同育人”的工作原则,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体系。
一、着力机制创新,构建体教融合多元引领管理模式,变学校落实从“强制做”为“自觉做”。一是健全管理机制。成立以体强教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彭水自治县以体强教五年攻坚行动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明确职责,落实任务,把体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完善评价机制。印发《彭水自治县学校体育工作考核评估细则及考核记分办法》《彭水自治县体育特色学校考核评估细则及考核记分办法》,对7000多名六年级学生开展电子化体质健康监测,建立学生体质健康和视力成长档案60192份。三是落实督查机制。建立学校体育常态化视导机制,把艺体工作政策落实、学生体质健康、素质测评纳入教育督导考核。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弄虚作假、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连续下降、近视率连续上升的学校负责人,依法依规依纪予以问责。
二、着力内涵融通,形成课内课外多维一体教学模式,变体育课堂从“让我上”为“我要上”。一是加强课程建设。挖掘校本课程,融入地方特色,把苗族踩花山、竹竿舞、土家摆手舞、甩手揖、高脚狮舞、滚铁环、踩高跷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纳入校园活动,丰富课程内容建设,拓展民族体育范围。探索智慧体育课堂建设,利用网络平台,帮助学生选修1-2个体育项目,掌握运动技能。二是加强教学训练。把“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学模式融入到课外运动训练中,通过课堂内外相互融通的教学训练模式提高学、练、赛实效。丰富课后服务体育课程567门,105所学校建立8类体育运动队715支。提升学校课间操活动质量,中小学大课间活动时间保证在40分钟以上,两年一次大课间现场展评,全市大课间展评活动中,获得两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开展全员培训、优化走教措施,打造以体强教先进学校8所、优秀校长10人和市级优秀体育教师45人。近五年,35人次获市级体育优质课“一等奖”,40余人次获市级体育科研论文和课题“一等奖”。国家、市级重点科研课题9项,主编、参编体育学科教材及教师用书4部,8人成为重庆教研基地项目研究团队核心成员。
三是着力赛教融合,打造兴趣普及多能专一成才模式,变体育赛事从“动员赛”为“主动赛”。一是强化赛事落实。把各级各类运动赛事纳入县教委和学校领导“一把手”工程。通过县域内不同学校的层级分组,让村完小和教学点参与县级决赛,全年150余所公(民)办中小学幼儿园举办校级赛、运动会300余次,参与学生达6万余人次,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达100%。二是强化赛事体系。推进幼儿园到高中运动项目一体化赛事工作,逐步提升篮球、足球、田径、排球、羽毛球、跳绳、乒乓球、棋类、速叠杯、魔方等项目赛事水平和竞技水平。推荐1000余名学生参加市级体育赛事12场次,学生获金牌40余块,一等奖100余人次,20余人次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100余人次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61人通过足球升入本科大学。三是强化品牌培育。以品牌引领推动学校体育发展。彭五小篮球、彭水中学高中女子足球、石柳乡小学跳绳等品牌项目发挥引领辐射作用,带动县域内多所学校参与,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局面。通过一校一品和一校多品的特色项目建设模式,把特色项目与大课间、课堂教学和课外运动有机结合。通过青少年体育夏 (冬) 令营活动,学校与市级体校、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畅通体育特长生培养通道,建立小、初、高体育特长生贯通培养体系。培育全国足球、篮球校园特色学校37所,市级体育特色学校5所,县级体育训练基地校8所,持续提升学校体育特色成果,打造以体强教“样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