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区“三个一”用好石刻文化 创新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建设
大足区教委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大足石刻保护好”的殷殷嘱托,依托得天独厚的大足石刻文化资源,持续推进石刻文化进校园、进头脑。开发的沉浸式数字思政新场域石魂少年AI大模型成为全国第一个文教旅融合AI大模型,经验做法入选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和《内部参考》。
一、创建一模型,建设“数字化”大思政课。一是打造石魂大模型。以大足石刻文化为精神内核,充分挖掘其蕴含的大思政课元素,融合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成果,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基于清华大学chatGLM对模型训练调优,形成62亿训练参数,100万字石刻文化知识,初步构建了“大思政教育模型”“石魂数字管理模型”“石魂数字教学模型”“石魂训练模型”“家校协同模型”5个大模型,逐步实现德育思政、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家校协同的数字化转型,打造“三全育人”的新场域,形成智慧育人“生态圈”。二是开发石魂小程序。以石魂大模型为基础,整合绘画、音乐、语音、动画、视频等一整套数字化工具,推出石刻文化进校园的“石魂少年”微信小程序,创新运用人工智能挖掘大足石刻文化综合育人价值,协助教师进行大思政课程设计和学生进行个性化、生活化、探究化学习的任务,创新“大思政课”教学模式。“石魂少年”小程序汇集全区优质课程,目前,大足区有5200余名教师、7.5万余名学生、7.8万余名家长在小程序上完成了注册,已累计开展5000余次数字思政实践活动,围绕道德与法治、语文、科学等学科主题,创作出绘画、音乐、多语言讲解等6万余个数字化成果。三是使用石魂新工具。教师通过石魂数字教学模型,名师虚拟课堂,AI模拟名师教学等数字化教学工具,赋能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使用石魂绘画模型、石魂音乐模型、多语言语音生成模型、数字人合成模型等10余项学习工具,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式学习方式,建立3万多名学生数字画像,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二、共享一课程,建设“特色化”大思政课。一是开发特色课题。从2022年11月开始,大足区内大、中、小、幼共计53所试点学校分三批陆续纳入“大足石刻文化进校园”项目,由各校依据各自校园特色以及地方文化属性,开发“一校一品”校本课程内容。经过一年的试点,“大足石刻文化进校园”项目在全区所有学校全面铺开,最终将形成以大足地方特色为主的系列课程体系,并在全区内形成大思政全域目的地为载体的全范围共享。目前,大足区共有12个“石刻文化进校园”专项课题。二是落实特色课程。将公开出版的地方课程《石刻小导游》《世界文化遗产胜地大足》《重庆历史与文化》纳入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课表,常态化实施,确保大足石刻文化进校园、进课程、进课堂,有载体、能落地、活起来。2023年9月,《石刻小导游》一书在全区小学四年级作为地方课程推广使用。三是健全特色机制。以《大足石刻文化进校园工程实施方案》《大足石刻文化进校园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意见》为导向,组织学校开展“大足石刻文化进校园”工程,建立“大足石刻小导游”志愿者培养机制以及“孝善好儿童”表彰机制,推动大足石刻文化融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促进文明乡风建设,强化了大足教育人文化传承教育的使命与担当,为文旅教融合发展先行探路。
三、打造一场域,建设“实践化”大思政课。大足区建立沉浸式数字思政新场域,打造大思政育人实践活动基地。一是打造文化教育基地。大足区立足大足石刻文化蕴含的丰富道德资源,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新时代政德建设理论体系为指引,对宝顶山、石篆山的石刻连环画式造像组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阐释,打造面向全国的干部政德教育基地,帮助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政德修养。二是构建文化体验场地。在大足区龙岗第一小学建设面积1100余平方米的大足石刻·少年国际文化会客厅,根据“数智赋能、沉浸体验、内外联动”的原则规划建设五大厅,即石刻文化厅、养正大思政课程厅、石魂少年展示区、养正校史厅、文教旅融合数字枢纽中心。发掘石刻文化的综合育人价值,将石刻文化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通过数字化赋能教育。三是建设文化共享空间。2023年9月,“大足石刻文化进校园”沉浸式数字思政新场域——西子湾文化共享空间正式启动并投入运营,西子湾文化共享空间内,入驻了大量的“一校一品”特色课程,如宝顶实验小学剪纸课程、大足三小鲤鱼灯课程等。截至目前,西子湾文化共享空间共迎来大足区内外30余所学校的近1万余名参加大思政实践活动的师生,生成千余件数字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