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抓好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阵地、资源、队伍建设,着力增强协同育人凝聚力、支撑力、内生力、专业力,共同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护航。入选中国教育科学院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第一批“家校社协同育人项目”实验基地。
一是抓机制建设,增强家校社共育凝聚力。一是完善一体化推进机制。制定《合川区家庭教育指导联动工作方案》,成立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区妇联、区教委、区公安局等14个部门和镇街的职能职责,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教育统筹、社会参与、家庭主体”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格局。二是完善责任分工机制。制定全区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施方案,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主体、社会为依托,明确各方在学生所处的不同学段、不同时段、不同场合的育人职能职责。成立合川区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构建起区、镇(街)、村(居)三级服务体系,每季度组织一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共同绘就家校社共育最大“同心圆”。三是建立常态参与机制。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月”工作机制,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在每年5月集中开展学校活动进社区、非遗技艺进课堂、特色民俗进校园、劳动课程进企业、社会实践进农村等各类协同育人活动。充分利用传统节假日、迎新季、毕业季等时间节点,常态开展“亲子共学共进”“万名家长进校园”“万名教师访万家”等活动,实现各方主体参与协同育人常态化。
二是抓阵地建设,增强家校社共育支撑力。一是建设校内家长学校。指导各学校全覆盖建设校内家长学校,组建区级、校(园)级、年级、班级四级家长委员会3652个,制定家长委员会章程,完善家校联系、家长督学等制度,实现家长学校建设规范化,家委会工作运行实体化。定期开展“好学家长”“热心家长”“智慧家长”“助教家长”“最美教育同路人”5项新时代好家长评选,大力推广家庭教育成功经验。二是建设社区家长学校。充分整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社区家长学校97个,健全社区家长学校工作章程、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开发卫生健康课堂、学生生涯规划等课程12个。区教委会同镇街、派出所、司法所等单位成立“呵护生命·助力成长”工作室8个,全链条抓实心理健康和生命教育。三是建设网上家长学校。组织专业团队打造线上“家长课堂”“家庭教育小课堂”,聚焦未成年人手机管理、儿童习惯养成等主题,组织录制微课视频22期,借助“重庆合川教育”微信公众号、区广播电视台、精准教学云平台“家长端”等平台刊播,持续向广大家长传授科学育人理念、教育方法。
三是抓资源建设,增强家校社共育内生力。一是用活课程资源。指导区内中小学幼儿园立足学校、班级特色,结合学生年龄认知特征,打造各类家庭教育指导课程。比如花果小学开发宣讲教育法规的基础课程、针对具体问题的定制课程、专家打造的提高课程、“五老”巡讲的家风课程、家长参与的亲子课程、积分兑换的特色课程六大类课程,以课程提升家校共育质量。二是盘活地域资源。充分利用陶行知纪念馆、育才学校旧址、刘文学烈士墓园、卢作孚故居等本地文化资源,打造校外共育服务阵地15处。开展“游探三江·行知天下”首届社会实践(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大赛,促进师生、家庭深入红色文化景点、红色主题研学基地、博物馆等地探寻文化足迹,增强家校社共育新时代好少年的针对性、实效性。三是激活数字资源。数字赋能家校共育,在全区大数据精准教学云平台设置家长端,家长安装量达9.4万,家长通过APP实时监测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情况,参与问卷调查,及时反馈意见建议,加快构建家长学习实践生态、教师创课发展生态、家长成长规划生态、协同育人管理生态,实现家校同频共振。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开展区内未成年人多维认知测评,综合分析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兴趣发展的特点与倾向,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抓队伍建设,增强家校社共育专业力。一是组建专家指导团队。在区社会共治中心成立区级家校社共育专委会,有学校管理者、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教师10名成员,指导全区规范化建设家长学校、分层化打造家长课程、培育发展特色学校、培训协同育人指导队伍等各项工作,建设家庭教育“资源库”,现已开展专题讲座、项目培训等50余次。二是建强学校骨干团队。组建以分管副校长、德育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等为主体的100余支家庭教育骨干队伍,分层分级抓好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心理健康指导能力培训,延长家庭教育的“服务链”,不断提升教师开展协同共育的能力水平。三是打造共育志愿团队。招募52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志愿服务分队,实施“1113”心理健康教育志愿服务项目,指导帮助学生、家长及时化解心理危机,获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优秀案例。区教委联动区妇联等部门,发动机关党员干部、学校老师、在校大学生、“五老”等1000余人,组建社区家长学校志愿服务队伍,全面开展宣传宣讲、家庭教育指导、留守儿童爱心帮扶等活动等,打通家校社共育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