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区认真贯彻落实《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五项管理”要求,把构建高质量学校体育工作体系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一招,开创“以体育人”新格局。
第一,优化多维育人体系。一是科学订立衔接培育目标。沙坪坝区着眼学生终身发展,聚焦核心素养,注重学段衔接,重构体育课程育人目标,分级分类编制实施方案。学前教育以游戏为载体培养兴趣、促进运动机能协调发展;中小学通过“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树立健康观、形成技能、养成习惯;高中深化运动专长,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形成健全人格。二是科学绘制素养形成路径。科学绘制 “教会—勤练—常赛”的素养形成路径,建立起“校内训赛、区域联赛、区级竞赛”为一体的赛事体系,让学生在训练、比赛中育体、育智、育心。全区每年独立或联合体育局定期举办田径、篮球、足球等比赛30余项近1000场,积极组队参加全市、全国乃至国际竞赛100余次。学生先后获国家及世界级奖项400余项,培养出徐晓龙、许双双等奥运健儿。三是科学培养体育师资队伍。依托9个市区级体育课程创新基地、“沈清敏名师工作室”“石飞名师工作室”打造师资培训基地,教师借助菜单式选课参与基地实操研训;按“年龄、学科、能力”分层分类开展专题培训、提升研修50余场次;邀请国家级、市级专家名师等开展教研活动、学术交流11次;搭建研修展示平台,助力青年教师成长,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近年来,培养出市区级骨干教师63名,欧足联A级、亚足联B级C级教练员12名,国家级裁判20名。体育教师参加全国、市级技能比赛获一等奖70次。
第二,创新多样课程体系。一是重构课程形态。全区开展“大单元”逆向设计,开设专项课、体能课、综合拓展课3类课型。结合区域特色,编写《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工作指导手册》,全面推广“传统项目+奥运项目+趣味项目”融合发展模式,培育“体育+”主题课程,借助大课间活动、体育社团、体育节等载体,因地制宜地开展多元活动课程,促进学生素养多维成长。二是培植课程精品。以“体育+”为基础,在“体育学科教学、课外文体活动、大课间活动、课间操、校外活动”等方面重点培植精品课程,孵化出凤鸣山中学健美操、杨公桥小学快乐小篮球、山洞小学足球等精品课程,逐步构建起“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精品课程发展态势。重庆七中“五三”足球课程荣获重庆市政府基础教育改革成果一等奖。三是打造课程特色。坚持体教融合,创新实施“十万师生强身健体工程”,坚持举办“中小学生长跑比赛”和“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42届,形成师生齐参与的浓厚氛围。大力打造“特色”课程开发,各学校先后引入武术、射箭、冰雪、霹雳舞、艺术体操、举重等18个竞技体育特色项目,在全市乃至全国均保持着极大的竞争优势。
第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一是建立三维学业评价体系。坚持“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结合,分类设定30项评价标准。在内容上,构建“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三维体系,做到学业评价与“教、学、评”相匹配。在方式上,构建起“日常参与、体质监测、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三维考察评估机制,以评促教,以评促发展。二是建立多路径评估机制。坚持以赛促评,连续13年开展中小学体质健康比赛,全员参训、随机抽测,实现全域提质。近年来,该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始终保持在达标率96%以上,优良率40%以上。坚持“专项督导”和“综合督导”相结合,制定《中小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检查评估指标体系》,从体育工作管理、教师队伍、教学质量、活动开展、设施管理等多维度开展综合评估,划分7个片区组建专项工作督察组,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并及时公布督导检查报告。三是强化结果综合运用。将体育工作、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学校内涵发展考核的重要指标,给予较大的分值权重,并作为对学校工作表彰奖励、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3年下降的中小学,在班子年度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