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区始终把教育“双减”工作作为事关群众小康生活成色的头等大事,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举措,坚持校内提质与校外治理联动,制度建设与监督检查并进,合力打造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一,坚持全域统筹,促“双减”落地落细。一是加强统筹领导。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双减”工作,成立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区政府分管区长任副组长,21个部门单位有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区教育“双减”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工作统筹协调。出台《涪陵区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方案》等文件13个,听取专题汇报、研究相关工作10次,审议“双减”工作议题5个,校内提质、校外减负、课后服务纳入区委、区政府重点督办事项,有效解决“双减”工作卡点难点问题。二是压实职责任务。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按照“教委主管”“行业监管”原则,细化“双减”工作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建立完善负担公示制、定期报告制、家长接待制、结果公告制、督导问责制,常态化开展自查自纠,建立整改台账,限时销号清零,严格红线底线,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形成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三是突出督查引导。推行教委、学校、教师“三级监控”模式,建立教委领导、教育督导和研修指导“三导合一”的校内提质工作机制和校外减负监管机制,严格逗硬奖惩。划分6个教育督导责任区,分片、分级、分类开展专项督导2次,挂牌督学驻校随访督导实现全覆盖,切实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落实。公布“双减”“五项管理”监督举报电话,《涪陵教育》微信公众号推送“涪陵双减在行动”信息50余条,实现“全员覆盖、全员知晓、全员监督”。
第二,坚持全程推进,促校内减负提质增效。一是提高课堂效益。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目标,突出“教、学、评”一体化设计,通过优化教学目标、方式、环节和评价,打造“531成长课堂”“卓越课堂”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35个,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巩固拓展重庆市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建设成果,加强教学重点环节管理,夯实课堂教学质量基础,建成重庆市学科课程创新基地4个、精品校本课程16门,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充分发挥463名名师优师示范引领作用,近年来牵头立项市级以上教改科研课题105个,共建共享优质课堂教学资源,整体提升城乡教育教学质量。二是注重作业管理。印发《涪陵区中小学作业管理方案》等6个配套文件,成立9个作业布置研究小组,“一校一策”指导学校规范作业设计,将作业公示、设计、布置、批改等情况纳入教学视导必检项目,坚持每月调查分析和满意度测评,严控书面作业总量。把“五项管理”纳入学校每日常规,切实加强超标布置课后作业、挤占学生活动和睡眠时间等专项整治,发挥教改科研支撑作用,立项“五项管理”课题91项,其中作业管理专题51项,引导教师结合生情、学情设计基础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做到“质”“量”兼备。充分发挥教科所专业支撑作用,督促学校落实好市教科院制定的分学科作业设计指南,组织开展作业设计专项培训、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活动32场,城乡教师作业设计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学生校内书面作业完成率达96.5%。三是优化课后服务。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学校管理、多方参与”工作机制,“一校一策”指导学校落实“基础+特色”“5+2”课后服务模式,实现全区128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10.5万名学生全参与。始终把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放在首位,配齐管好在职教师为主、校外教师为辅的7172人课后服务队伍,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帮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尽可能拓展。结合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学习需求,因地制宜打造菜单式特色活动、特色课程1144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长发展。白涛街道中心小学校创新课后服务形式,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和教师,打破班级、年级界限,实行分层走班教学;城七校常年开设戏曲、合唱、舞蹈、器乐、编程、手工、绘画等41门“菜单式”多元社团课程,学校“兴趣+特长”课程开展取得一定实效。
第三,坚持全面治理,促校外减负规范到位。一是抓培训机构整治。出台《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学校、乡镇街道网格员、教育行政部门密切配合,全面摸排校外培训机构实情,及时掌握培训机构异常情况,精准查处藏匿于居民楼、小区或举办者家中的非法校外培训机构。建立违规培训行为挂牌督查机制,公安、教育、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开展常态化执法检查126次,出具整改通知书20份,约谈培训机构31所,查处隐形变异学科培训机构3所,关停非法培训机构5所。二是抓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制定校外培训机构复核审批办法,规范审批流程,建立教育、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席会议机制,“一对一”引导学科类培训机构向非学科类转型。全区68家学科类培训机构,已关停注销43家,转型非学科培训机构25家,压减率100%。设立举报电话,公开举报信箱,鼓励群众监督校外培训行为。组建培训机构信访稳定问题排查化解处置专班,加强校外培训跟踪监管,建立风险培训机构台账,综合治理校外培训风险,严防学科类培训死灰复燃。三是抓培训机构日常监管。区教委增设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科,常规常态开展监管和督查工作,坚持校外培训公益属性,每月调度校外减负监管情况,做到异常情况及时查、重点时段(休息日、节假日)随时查、重点内容普遍查。强化校外培训广告管理,扎实开展校外培训广告专项清理行动,拆除公共场所、居民区等违规户外广告招牌264块。遴选建行、工行等金融单位,规范健全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平台,预存风险保证金870万元、监管培训费227万元,严格执行“一课一销”和最低余额监管机制,严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现象发生,切实维护好学员合法权益。
第四,坚持全员协同,促家校共育和谐发展。一是构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坚持教委牵头、多部门联动,在涪高校和社会组织参与的社区教育工作模式,邀请具有一技之长的社区教育志愿者、借助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和引进第三方机构等方式,打造创意手工、国防教育、音乐欣赏、安全教育、家庭教育等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特色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家庭情况、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二是构建家庭教育便捷学习模式。将家庭教育作为家长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围绕未成年人保护、家庭教育促进等内容常态开展主题讲座和培训,做到家长全覆盖。严格落实教师全员家访制度,协同家长共同制定家庭教育指导计划,推送家庭教育典型经验和成功案例,引导家长掌握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建立完善家长进修、家长管理、家长考核综合性社区家庭教育平台,坚持每月面向家长开设普及性家庭教育线上课程,让教育改善家庭、家庭助力教育。三是构建全面育人多元实施载体。扎实开展“双减”工作进课堂、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活动,广泛收集意见建议,正面回应社会关切,引导家长转变育儿观、学校转变成才观,推动家校协同减负同向而行、形成合力。充分利用各社区教育学校,组织开展“双减”、心理健康、中高考等专题讲座85次,印发宣传资料11.5万份,受益学生及其家长36万人次,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无缝对接。
第五,坚持全力固本,促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一是提升发展实力。区委、区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投入21.3亿元、增长2.04%,做到了“两个只增不减”。投入3.8亿元统筹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十四中涪州中学校区、城十五校、白涛街道实验小学建成投用,实验中学新校区、城八校正在装饰施工,四环路小学完成备案验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率达89.5%,同比提升2.1个百分点;投入2000余万元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宽带网络校校通、数字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实现全覆盖,录播室、云课堂教室、创客空间实验室成为“智慧教育”新业态,“美丽校园”成为城乡亮丽风景,为做强做优校内教育提供了坚强保障。二是激发办学活力。扎实推进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建立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书记“一肩挑”率达到98.5%,学校办学主体作用有效发挥。深入实施集团化办学改革,推动管理共融、资源共享、文化共育、招生共抓、师资互派、考核互认走深走实,13个教育集团引领117所学校向优质学校迈进。持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健全学校多元评价、教师增量评价、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十不得、一严禁”负面清单事项常态督查实现全覆盖,引导学校聚焦“双减”提质增效,切实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三是增强教师动力。大力推行师德负面清单制度,实行师德年度考核和备案机制,重拳整治要求家长批改作业、教师有偿补课、校外兼课等违规违纪行为,塑造优良师风,弘扬高尚师德。持续加大招才引智力度,2021年公开招引217名教师,义务教育音体美等学科教师配套率达95.7%;建立城乡干部教师跨校交流刚性政策,2021年交流轮岗比例达28.6%,保障学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大力实施教师梯级培养工程,打造名师、名校长工作室33个,培育市级以上名师优师46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