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丰都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民生工程,始终坚持“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早救治”总策略,抓源头、重过程、强保障,持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质增效。
第一,落实“三项课堂”,抓牢源头强素养。(一)“教育教学”主课堂。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严格落实每月2课时要求,并将课程落实情况纳入学校年度综合考评,实现课程落实全覆盖目标。创新使用“走教式”“大课式”等教学方式,最大限度统筹师资力量;统一采购、发放《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350例》等教材教辅2237本,定期开展学生健康教育知识测评,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80%。(二)“校园活动”大课堂。构建“生命、感恩、抗挫、励志”四大主题,联合县妇联、团县委等单位(部门)持续开展“安全大于天 生命最宝贵”“呵护心灵 珍爱自我”等特色校园活动,落实专题教育讲座20场、集体减压活动798场次,惠及学生4万余名,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劳动教育、思政教育等,开展劳动体验、体育锻炼等实践活动,打造学生校园活动社团300余个,帮助学生释放负面压力、提升心理韧性。(三)“教师谈心”活课堂。强化问题管控,积极主动干预,建立教师“一对一”谈话辅导制度,6000余名教师主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一对一、面对面”谈心谈话1.8万余人次,为学生提供咨询和辅导。依托“班会”“团(队)会”“周前会”等日常教育活动,增设心理辅导环节,150名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入班辅导。
第二,深化“三大平台”,注重过程强管控。(一)监测平台。投入14.5万专项资金,建成“阳光健康测评系统”,每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2轮次,覆盖中小学生8万余名,“一生一策”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建立“1+N”心理健康问题排查模式,1名重点学生由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家长等“N”名责任人共同关注,做到“早预防”。(二)预警平台。健全完善“村居群众-村居委干部-属地党委政府-相关县级部门”“个人-班主任-班级-学校”“两线四级”预警网络,全方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班主任每月家访重点学生,着力防范异常情况;因校制宜制定心理危机应急预案90份,组织工作团队开展培训演练1轮次。(三)服务平台。联合县卫健委、人民医院等搭建心理援助服务热线,提供24小时全天候心理援助服务;配备心理辅导咨询点101个,提供临时性咨询服务;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室建设,每年统筹县级财政资金50万,现已建成标准化心理健康辅导室15间,服务平台持续规范优化。
第三,强化“三重保障”,汇聚合力提效能。(一)师资队伍保障。县教委、县中医院、县人民医院等单位(部门)联合组建“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团队”,配齐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150人,培育国家级心理咨询师16人,建立“请进来+走出去”培训模式,邀请30余名国、市、县三级专家入校指导,累计培训近800人次,选送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外出深造学习136人次,着力打造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教育队伍;逐步将有较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能力、自觉意识的班主任和教师纳入培训体系,与专职心理教师协调联动,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心理沙龙,培养其个案咨询、团体辅导等心理健康辅导基本技能。(二)家校协同保障。着力深化“家长-教师-学校”联络平台,依托校园官微、企业微信设立“家长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家长网络心理答疑”等平台,学校定期邀请家委会、家长学校到校研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共同呵护学生身心健康。开展“小手拉大手”“亲子同心”“亲子运动会”等14个主题亲子活动200场次,强化亲子互动;成立第二期家庭教育讲师团,举办心理健康知识宣讲活动20余场次,发放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手册近2万本,持续加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力度。(三)组织制度保障。联合县委编办、县民政局、县卫健委等单位正研究拟订丰都县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联防联控目标责任清单,进一步细化落实联防联控责任;成立由“县教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全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形成党委政府领导、县教委主导、多部门协调、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保障机制。
第四,守护“三类人群”,突破难点保安全。(一)留守学生群体。建立“帮思想、帮习惯、帮学业、帮生活”四帮护航机制,全县103所学校均开设留守学生“亲情热线”,3000余名教师为1.2万名留守儿童担任临时家长,最大限度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各校干部、教师定期开展“送关爱”行动,落实全员大家访5.2万人次;500余名志愿者分批次定期到校组织“关爱留守学生”志愿活动,全力呵护留守学生心理健康。(二)特殊家庭学生。每期开学开展“特殊家庭学生”摸排行动1轮次,“一人一案”重点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台账,全面排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100余名法治副校长每学期入校到家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2轮次,为弱势学生群体提供法律保护,强化家长、学生法治观念,筑牢“法律保护防线”。将特殊家庭学生群体纳入“重点关注对象”,班主任落实每周一次谈心谈话,进行重点关注。(三)问题倾向学生。分类精心管理心理健康问题学生,为疑似心理健康问题学生“一对一”配备专业心理健康教师,针对性、常态化进行心理疏导,强化跟踪干预;联合县卫健委建立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干预治疗“绿色通道”,强化家校沟通,做好隐私保护,第一时间分类落实专家会诊、转介治疗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