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江北区持续深化全市唯一“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建设,建立健全公益普惠学前教育发展、幼儿园教师扩量提质和学前教育监管三项机制,成功破解“入公办园难”“入普惠园难”“入优质园难”三大难题,学前毛入园率达100%,获评全市拓展普惠性托育服务资源、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等工作成效明显区县,相关改革经验多次被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专题报道,并在教育部“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改革经验复制推广现场会上宣传推广。
一是完善公益普惠学前教育发展机制,着力解决资源结构不合理问题。发展公办园解决公民办结构不平衡问题。采取回收、回购、移交、改扩建“四个一批”等措施,回收民办幼儿园46所,按土地和建设成本评估价格回购小区配套幼儿园3所,接收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3所,通过盘活中小学富余校舍资源改扩建公办附属幼儿园14所,有效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全区公办幼儿园由2016年22所增至88所,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提升43.5%。完善普惠扶持政策解决普惠资源不足问题。补运行成本,将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从400元/生/年增至一、二、三级园分别1500、1300、1100元/生/年,教职工社保补助比例由60%提至85%,幼儿园场地费按评估价格实施全额租金补助,分等级给予一次性过渡资金补助。补硬件设施,设立“办园条件改善奖”,由区财政和民办幼儿园举办者以3:7比例共同分担办学条件改善成本。围绕“好园”设立专项奖补,2020年以来帮助幼儿家庭减少保教费支出约6500万元,惠及幼儿达1.5万人次。全区普惠性幼儿园由2016年的80所增至147所,普惠覆盖率提高43.1%。
第二,建立幼儿园教师扩量提质机制,着力解决学前幼儿缺人教、教不好问题。壮大教师队伍缓解缺人教问题。针对学前教育严重缺编问题,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动态调整,跨行业、跨领域挖潜调剂出150个编制优先满足学前教育发展。及时补充公办园教职工,目前全区在编幼儿教师由2018年58人增至152人,增长162%。提高教师待遇解决人员流失问题。规范保障幼儿园教职工工资待遇,幼儿园专任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提至5126元/月,分别给予非在编教师在园服务工龄在2年、5年、10年及以上教师2000、3000、4000元/人/年园龄补助。提升教师素质改善教不好问题。构建“5+5+5”培训体系,依托国、市、区、片、园培5级培训网络,整合区教师进修学院、示范幼儿园、女职中、高校5方力量,联动岗位轮训、专题研训、层级培训、高端代训、资格类短训5类培训,累计培训教师约1.2万人次,新村幼儿园“高质量视域下幼儿园过程评价标准与实践机制研究”课题成为全市唯一获得教育部立项为国家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的重点课题。
第三,健全学前教育监管机制,着力解决办园质量不高、群众满意度不高问题。完善行政监管机制解决办园不规范问题。建立政府统一领导、教育部门牵头协调、职能部门分工合作、街镇全程参与的行政监管机制,不定期开展幼儿园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监管等指导监管。健全行政视导机制,将全区162所幼儿园按办学位置划分为9个片区,每月按30%比例随机抽选片区幼儿园,实地视导保教、教学教研等园所内部管理,及时召开片区幼儿园视导问题反馈会,以点带面推动幼儿园规范办园水平明显提升。创新监督模式提高办园质量。将幼儿园划分为4个督学责任区,聘任15名兼职督学,实施全覆盖挂牌督导,对幼儿园办园行为实时监督。选聘27名教育督导评估专家和30名民办教育专家组建督导评估专家组,对幼儿园办园条件、安全卫生、保育教育、教职工队伍、内部管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评估指导。购买第三方服务,全面检查、评价、审计全区幼儿园财务、安全、食堂等工作,并将结果作为幼儿园年检结论、等级复审、评先评优等事项的重要依据。全区示范园和一、二级园达145所,优质资源覆盖率达90%。创新建立社会监督员制度提升群众满意度。以街镇为单位遴选一批社会监督员,通过暗访、访谈、座谈、园所巡视等形式,不定期收集幼儿、家长、社会对幼儿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幼儿园。全区幼儿园保教质量满意度由2016的年83.4%提高到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