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岸区教育系统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学、讲、做”为抓手,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引领青少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着力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用心学,坚定信念立大志。一是融入思政课堂。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严格落实思政课课时计划,开设“红色思政驿站”云端思政精品课程10余节,创新音乐党课,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广泛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大阅读,学生结合内容谈心得、讲体会,引导广大青少年增强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二是融入实践活动。组织全区10万余名中小学生通过专题演讲、交流分享等形式,开展“新时代好少年·红心向党”“小萝卜头进校园”等主题活动300余场次。组建“南南奥利给”等志愿服务队伍70余支,组织青少年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深入楼栋开展党史宣传、走访慰问、志愿服务活动100余次,引导广大青少年在活动中明理崇德力行。三是融入校园文化。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校园网、黑板报、手抄报、宣传展板、校园文化墙等展示学生原创画作、诗歌等,营造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良好氛围。策划“党史中的校史”专题宣传,展现悠久党史中的鲜活校史,用身边校友事迹、历史物件、党员故事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知党史、感党恩。
第二,用情讲,潜移默化育大德。一是讲好红色故事。用好《挺进报》等25处革命遗址及文物,在全市创新开展“文博进校园”主题活动,选拔283名“文博小管”组建宣讲小分队,利用课前5分钟、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校园广播等形式,面向全区10万中小学生宣讲红色故事1560场次,创作书法、绘画、剪纸、版画、陶艺等文创作品500余件,引导青少年赓续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二是讲好革命故事。“光荣在党50年”党员教师代表再次重温三尺讲台,为广大青少年讲述革命经历、教育故事。王朴烈士后代深入校园,讲述先辈的求学及革命经历,让青少年切身体会党在百年发展中的曲折艰难,感受革命烈士对党忠诚、为国捐躯的坚定信仰,新华社对此做法面向全国宣传报道,中国政府网、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同步转载。三是讲好英雄故事。开展“永远跟党走厚植爱国情”主题宣讲,邀请参加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亲历者到教育系统8个片区讲述自己及身边战友的英勇事迹,目前已累计宣讲32场次。组织“缅怀英烈铭记历史——网上祭英烈”活动,通过重温入团入队誓词,诵读烈士家书、遗书等让青少年进一步接受精神洗礼,厚植爱国情怀。
第三,用力做,培育新人担大任。一是呵护身心健康。落实落细《未成年人保护法》,构建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建成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区。投入400余万元,全力推进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区建设,建立学生“一人一档”视力档案。完善青少年三级心理健康防护体系,建成重庆市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4000人次。重拳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乱象,对全区150家校外培训机构开展集中检查,责令无证机构停止营业,将7所校外培训机构纳入黑名单。加强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切实为学生减负松绑。二是培育创新能力。着眼教育开放、协同发展,培育十一中、珊瑚实验小学等优质教育集团10个,与辖区高校开展校地合作,共建附属学校8所,拓展人才培育渠道。联动在区高校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青英计划”,近3年师生获得科技类国际奖164个、全国奖337个。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合作共建国科大附属中学,开设科技创新人才班,在义务教育阶段为科技创新发展培育科技人才奠定基础。推进产教融合,与同济大学共建中德职业教育联盟,打造西部产教融合示范区。积极落实《成渝地区双成经济圈建设教育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川渝青少年科技教育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多措并举培育科技后备人才。三是促进全面发展。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融入课堂教育实践,建成“开心农场”“种植园”等劳动教育实践阵地84个,让青少年学生在亲近自然中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推进文化、教育、旅游、体育、融合,开发特色研学精品课程和项目,让孩子们走出校园,在研学中成长。建设中德校园足球联盟南岸示范基地,辅仁中学足球队获得全运会决赛资格。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大学合作开设海航班,为未来发展培养储备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