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合奏曲。近3年,全区中小学生获得市级及全国表彰近200人次,获得市级及全国竞赛奖项上千人次。2017年11月,长寿区被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区”光荣称号。
第一,聚焦三个核心目标,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正向引领。一是营造环境育人氛围。制定《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学校为主,青少年活动中心、社会实践基地为辅”的思想道德建设主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指导青少年活动中心创办书法、围棋、美术、音乐、舞蹈等12个兴趣培训班,依托8个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开展农耕体验、励志培训等活动,平均每年组织1.8万名学生参加。在区级融媒体中心开设专栏,刊播“关爱未成年人”公益广告,通过电子屏、展板、海报等广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律知识和社会常识,营造关爱未成年人的浓厚氛围。二是构建课程育人体系。围绕“课程德育化”和“德育课程化”目标深入推进德育课程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入童谣,征集童谣3000余篇,编印《百首优秀童谣》2.5万册,并通过政治课、思品课、班团队课、少先队活动课等载体教授传唱。指导全区90所中小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印发校本教材和编写教案6800份。三是强化活动育人功能。开展“我和祖国共成长”“童心向党”“做新时代好少年”“抗击疫情,我们一直在行动”等系列主题活动260余场,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主题班队课1600余节、主题升旗仪式480次、文明劝导等教育实践活动300余场次和诵读、书画、知识问答等比赛100余场次,组织师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20余场次,持续掀起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潮。
第二,坚持三级联动结合,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纵深发展。一是发挥学校关键作用。在各中小学校建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党政工团为核心、班主任为骨干的德育队伍,将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学校必学内容,开展德育课题研究,拓展德育教育的方法和渠道,招募师生志愿者1.8万名,建立团队活动室100余个,全面落实德育课程,强化立德树人功能。二是发挥家庭联动作用。设立家长学校60个、家长委员会400个、家长膳食委员会70个,评选好家长1000余名,开展家教讲座(报告)150场次,成功开展“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活动,印发“好家训好家风”优秀作品集1万余册,增进家校联系互动。三是发挥社区平台作用。投入220万元建立关爱未成年人工作室5个、乡村少年宫11所、“四点半”学堂42所、留守儿童之家104个。开展“故事妈妈”家教团公益故事会160场次。开办“三宽家长学校”课堂,建立32个教学点开展视频讲座,受益家长5万余人次。加强校、村(社区)联动,形成由19个镇街关工委、90所中小学校、223个行政村、28个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室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凝聚学校、家庭、社会力量共同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深入发展。
第三,打造三好红色引擎,注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源头活水。一是绘好红色地图。制定《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实施意见》,将红色文化教育作为学校思政课重要内容贯穿教学全过程。全面开展区内红色文化普查,确立国民政府军政部第十一陆军医院、桃花溪电站等市级抗战遗址6个,陈燮烈士纪念碑、林庄学堂旧址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杨克明烈士故居、长寿湖拦河大坝、廖井丹故居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校外教育基地。二是建好红色校园。深入实施红色校园建设行动,各中小学校结合德育学科课程、少先队活动课、主题团(队)日活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争创“红色教育示范学校”。各中小学校园设置红色教育宣传橱窗300余个、红色文化墙100余壁,通过创办板报等形式引导未成年人深刻了解党的光辉历程,继承发扬光荣传统。三是讲好红色故事。挖掘当地英雄人物事迹编入《知我长寿》地方课程,作为各中小学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指导性读本。结合“小萝卜头进校园”系列活动,开展国旗下讲话100余场、红岩故事会60余场,收集手抄报、征文等作品1100件。组建“红岩研学志愿者”队伍和“五老”宣讲团,深入中小学开展红色文化宣传志愿服务活动60余场次,让广大学生在故事和活动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