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重庆市领导在重庆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国测时栅科技有限公司调研时强调,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大优质资源整合和高端人才招引力度,打造平台型、枢纽型、开放型创新体系。
高校作为高端人才的“集聚地”、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重要力量。在3月22日举行的重庆理工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学校党委书记康骞表示,学校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聚焦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深化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坚持特色发展、协同发展,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和特点,努力展现“重理工”作为,做出“重理工”贡献。
创建“三进两化”教学模式,强化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康骞在学习会上强调,学校要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推进“四个课堂”联动的大思政课建设,以“四新”建设为引领,建好未来技术学院、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落实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把握新质生产力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把学生“送”到有“枪炮声”的地方了解行业需求、锻炼实战能力,把卓越工程师“请”到学校培养未来工程师,采用“产业全链进课程体系、产业案例进教材、智能场景进课堂”和“双创成果产业化、技术资源课程化”的“三进两化”教学模式,着力培养新质生产力急需的产品研发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以新质生产力为牵引,下好学科体系布局“先手棋”
“聚焦重庆‘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发展,进一步优化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布局,提升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康骞表示,学校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下好学科体系布局“先手棋”。
在谈到学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时,康骞指出,要以新质生产力为牵引,大力实施学科攀登、振兴和扩展计划,夯实基础学科,加强应用学科,促进学科整体发展,推动文理工并重、文理工交融,深化医工融合,深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国防兵工两大办学特色,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高水平、可持续学科发展模式。
以海外引才工作站为抓手,形成创新人才支撑体系
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康骞表示,学校要完善人才引育机制,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持续赋能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注入原动力。
一是推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建设海外引才工作站,构建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人才聘用模式和市场化薪酬制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
二是构建创新团队建设体制机制,对应设置学科专业负责人团队、研究生导师团队、教育教学团队、科研创新团队、领军人才团队等五大人才团队,积极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建设大平台、产出大成果,形成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创新人才支撑体系。
聚力建好重大科研平台,推动科研能级新跃升
高校是创新资源的聚集地。重庆理工大学如何当好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康骞提出,学校要聚焦科技前沿和经济主战场,大力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实现科研能级跃升。
着力建设“战略目标+重点领域+重大平台+高端人才+重大成果+创新生态”科研创新体系,聚力建好重大科研平台,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国之重器;实施重庆市重大创新平台能力提升项目,努力实现高能级平台新突破;加强几何拓扑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形成以基础研究支撑科技创新的新格局。
围绕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培育重大科研项目,强化项目、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引导单一核心成果向成果群迭代,以科技创新成果促进新质生产力提质增效。
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科研院所走向企业、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康骞对此提出:“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聚焦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强化“四轮驱动”“三级孵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持续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构建市场化的科技成果对接体系。
加大与企业协同创新力度,有组织推进与企业项目联合申报,培育一批可展示、可应用的科研预研成果。推动“0~1”的原始创新、“1~10”的应用研究以及“10~1000”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把科技人才集聚的势能转化为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新动能。
专家建言:
在当天举行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重庆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志刚、车辆工程学院院长胡远志、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冯文林、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卢玲、化学化工学院院长许俊强围绕学习主题,结合工作和思想实际谈了学习体会。
张志刚(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关键词:增设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学科专业
增设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学科专业,打造优质资源嵌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未来产业体系的耦合型“学科链”,提高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匹配度。
胡远志(车辆工程学院院长)
关键词:与新能源汽车领军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
紧密围绕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与领军企业共同筹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冯文林(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
关键词:引育并举 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原动力”
在“引”人才上谋策略,借力国家、重庆市各级各类人才支持计划,绘制学科高层次人才图谱。在“育”人才上出实招,实施青年人才“三进”培养模式和老中青教师“传帮带”制度,实现个人融入团队、团队融入学科、学科融入学院、学院融入学校。
卢 玲(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关键词:三个方向发力 加强原创性技术攻关
围绕计算机视觉、自主无人系统、网络空间大数据计算三大方向,加强在人工智能、大数据、软件信息服务、元宇宙等领域的原创性技术攻关。
许俊强(化学化工学院院长)
关键词:共建低碳化工现代产业学院
紧跟化工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即如何实现最低消耗、最高效率、最大产值的新兴未来化工产业,联合企业共建低碳化工现代产业学院,联合相关企业共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团队,通过强化原始创新和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