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重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主力军壮大、产才融合发展、人才引进攻坚、人才培养强基、人才改革赋能、人才生态创优“六大工程”,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承载区,人才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当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600万人,巴渝大地正成为人才荟萃之地、人才创新热土。
“打造国家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促进科技、产业、金融、人才良性循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人才”成为热词。聚焦重点发挥优势广聚英才,让更多人才和城市相互成就,成为众人期许。
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和有关专家,热议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为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出点子、提建议、谋思路。
主持人:
重庆日报记者 陈国栋
访谈嘉宾:
市人大代表,中电科芯片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王颖
市人大代表,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王延江
市政协委员,重庆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刘小康
市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副院长、感染性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陈娟
市政协委员,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重庆)有限公司总经理 褚文博
重庆邮电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高新波
加快建设战略人才力量
着力强化科技创新“硬核”支撑
重庆日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重庆集聚科技创新人才有哪些举措?如何加快建设战略人才力量,形成更多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创新成果,为重庆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市接连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引进战略科技人才“一事一议”实施规则等文件,加强人才工作系统谋划。在全国率先推出区县、高校、科研院所、公立医院、国有企业“5大人才发展指数”,进一步压实各地各单位抓人才工作责任,打出了一套人才工作“组合拳”。
聚焦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我市还启动实施百名顶尖人才智汇重庆、百名科技“爆破手”寻访、百名领航名医引进“三百”专项,激励政策能给尽给、应给尽给。同时,实施战略科技人才负责制,让科技帅才作用更好发挥。
2020年,我市引进高层次人才高新波担任重庆邮电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来渝3年,高新波已被重庆厚重的历史人文和蓬勃的发展态势深深吸引。高新波说,重庆对人才工作高度重视,新推出的一系列人才政策表明重庆正以最大诚意邀请八方英才汇聚巴渝大地,充分展示了这座城市的爱才之心、引才之切、用才之诚。
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既为人才搭建了广阔平台,也需要方方面面人才参与。高新波建议,坚持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服务留人三管齐下,加快建设战略人才力量,特别是要抓住战略科技人才这个关键少数、领军人才这个重点群体,把科创平台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政府部门和用人单位协同做好服务保障,赋予人才更多自主权,集聚大批人才在渝创新创业创造。
对此,刘小康深表赞同。同时,他建议加快培养集聚大批青年人才,为建设战略人才力量提供源头活水。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青年科技人才荟萃行动,突出抓好博士后、博士、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实施博士后“倍增计划”,设立博士“直通车”科研项目,出台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举办重庆市青年科学家专题报告会等,让更多青年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重庆把培育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人才越来越有干劲、有奔头”。刘小康二十年如一日,从事精密测量的教学和科研,202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刘小康也是从青年人才这个阶段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他深知青年人才的不易,建议要给予年轻人更多的信任、更有力的支持,实实在在地为他们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才安身安心安业。
如今,作为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的刘小康,特别重视团队的青年化,乐此不疲地带领着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深耕科研,以“时间测量空间”开发时栅技术,实现了我国精密位移测量技术及器件的自主可控,成功与央企合作并落地转化,团队中4人也相继成长为省部级人才。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纳米时栅在北京亮相“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
紧扣产业集群聚才用才
着力以人才链激活产业链创新链
重庆日报: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未来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今年全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把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摆到突出位置。请问如何以更大力度推动产才融合,实现以产聚才、以才兴产?
围绕人才强链,我市发布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才需求指导目录(2023—2025),细分预测汽车、电子等产业人才需求。绘制高层次人才图谱,入库28万人,为产业链提供引才服务。出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才政策,重庆英才计划单列指标支持软件人才,累计新增从业人员5万余人,总量超26万人。出台支持大数据智能化产业人才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数字人才总量超80万人。
围绕人才强企,我市对长安汽车、联合微电子中心等领军企业实行“一企一策”人才政策支持。实施制造业“百千万”人才培养行动、新时代渝商培养计划,大力培育产业领军人才、创新研发人才、技术技能人才,不断壮大民营企业家队伍。
“重庆产才融合发展政策务实、举措聚焦,有很强的前瞻性和针对性,促进了产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褚文博说,目前,重庆呈现出人才与城市共同成长、相互成就的美好画面。
褚文博的观点,引起了王颖的共鸣,“重庆积极组织包括中电科芯片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科芯片)在内的多家集成电路企业联合开展海内外半导体博士精英挑战赛,通过以赛引才,帮助企业迅速发现了人才、集聚了人才。”
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于2022年4月正式落地重庆,得益于市区两级人才政策叠加,目前已集聚一批具有前沿攻关技术能力和应用研发经验的高度产业化核心团队。电科芯片建成了先进的集成电路生产线,专业人才也加速成长,目前正启动国内领先的模拟集成电路特色工艺线建设。
围绕加快集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人才,褚文博和王颖各抒己见。
褚文博建议加大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行业“高尖精缺”人才的培育、引进力度,通过重点突破、联合攻坚等方式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同时,强化行业人才资源协同,采取市场化方式面向海内外以才引才、以会聚才,构建“领衔科学家+重大平台”的创新团队建设机制,推动行业和企业发展。
王颖建议加快建设一批软件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实习实训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同时,持续强化政策引导和服务保障,对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有突出贡献的企业予以一定奖励,以各类资源要素、政策要素的不断汇聚,助推企业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加快培养集聚卓越工程师
着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重庆日报:今年全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奋力抓好以制造业为重点的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离不开大批工程技术人才投身产业发展。请问重庆在培养集聚卓越工程师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如何进一步调动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加快打造一支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
2022年,我市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集聚行动,率先形成“6+5+4”的系统化、规模化培养支持体系,“6”即启动育苗、起航、赋能、攀登、海聚、传承等6个专项,构建从在校生到退休工程师的全周期引育体系;“5”即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实践基地、协同创新中心,举办卓越工程师大赛、组建工程师联合体等5方面,构建全方位的干事创业平台载体;“4”即推进资格认证、动态发布支持清单、滚动推出示范项目、选树先进典型等4方面,形成全链条的支持举措,每年引育储备卓越工程师1万名。
高新波认为,重庆大力培养集聚卓越工程师,契合重庆以制造业为重点的产业布局,走在了全国前列。
为吸引广大卓越工程师关注重庆、加盟重庆,2022年我市举办全国首个卓越工程师大赛,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生物医药等领域发布项目638个,吸引海内外469个工程师团队揭榜、参赛,产生热烈反响。首次发布建设、规划等工程领域境外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工程师国际资格互认取得新进展。目前,全市工程技术专业人才超35万名,其中高级工程师超5万名。
在高新波看来,这些举措有的是解决“燃眉之急”,有的是长远之策,对重庆打造一支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具有牵引作用。
“目前,电科芯片正与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试点单位重庆大学开展校企合作,采取工学交替模式,培养企业急需紧缺工程技术人才。”王颖说。
对于如何进一步壮大卓越工程师队伍,王颖建议,要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大力支持企业参与高校工程专业学生培养,鼓励校企建立联合创新中心,联合开展工程技术难题攻关,提升工程人才培养的社会契合度。
高新波建议,一方面,要加大对高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资源要素投入,推动高校工程专业教学人才和企业工程技术人才双向交流,提升培养实效;强化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让工程师不断充电,帮助他们从优秀走向卓越。另一方面,持续优化卓越工程师政策体系,强化与国际工程人才评价接轨,让海内外工程师在重庆找到用武之地、大展其才,在服务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彰显人才担当、作出重庆贡献。
不断壮大卫生健康人才队伍
着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重庆日报: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让健康服务更加公平可及。请问我市卫生健康人才工作基础如何?如何进一步壮大卫生健康人才队伍,更好地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作为卫生健康领域的代表委员,王延江和陈娟对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格外关注。
近年来,我市率先出台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20条措施,制定重庆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专项规划,推出医学科技创新引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对卫生健康人才工作进行系统谋划;建立国家、市、区县、基层四级人才培育体系,加大人才引进和自主培养力度;开展公立医院人员总量管理改革试点,有效缓解人才引进缺编缺岗问题;制定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配套文件,有力增强卫生健康人才获得感;布局建设创新平台,国家儿童区域(西南)医疗中心落户重庆。
王延江、陈娟欣喜地看到,重庆卫生健康人才的政策越来越好、平台越来越高、机会越来越多。广大人才在投身疫情防控大战大考、开展医学科研攻关、守护人民生命健康方面也作出了积极贡献。
陈娟介绍,在人才强市战略带动引领下,重庆医科大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3年引进各类人才140人,新增省部级以上人才270人次,涌现出系列创新成果。作为重庆英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陈娟对重庆推行的人才项目经费“包干制”,由领衔专家“自主选题、自主立项、自主过程管理、自主结题”这一改革举措竖起了大拇指。据悉,“包干制”2批立项789个,带动近万人参与研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6.8亿元。
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广开进贤之路,充分发挥人才作用至关重要。王延江建议,以此为契机,带动各级医疗机构平台提能造峰,形成对人才的强大吸附力竞争力。他说,重庆医疗卫生资源丰富,以陆军军医大学为代表的军队院校和医疗机构在人才培养引进上也承担着重要角色,近年来自主培养和引进了一批以院士为代表的高端医学人才。要推动军地医疗资源共建共享、人才共引共育,切实把重庆医疗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集聚优势。
陈娟建议,注重引培医学高峰人才,也注重成建制引进创新人才团队。坚持高端人才集聚与生命健康科研攻关同频共振,人才团队集聚与学科建设协同协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医疗人才资源下沉,提升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诊疗水平,进一步夯实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健康基石。
记者:陈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