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媒体信息>媒体新闻

学思践悟助事业发展 踔厉奋发谱育人新篇

日期:2023-01-13

重庆理工大学校园风景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学习研讨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心怀“国之大者”,重庆理工大学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勇毅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通过“深学”“悟透”“笃行”,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学校事业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让党的二十大精神“余音绕梁”“落地生根”,凝聚起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磅礴力量。

探索“深学”新格局 让校园涌动学习热潮

党的二十大开幕会当天,在会议室、报告厅、办公室,在教室、宿舍……全校师生准时守候在屏幕前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盛况。

“学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统领全局、统揽工作。走好自己的路、办好学校的事,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等‘国之大者’,积极作为、主动担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当代‘重理工人’的贡献。”学校党委书记康骞表示。

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学校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形成了以上率下、整体联动的“雁阵效应”,在全校上下全面掀起学习热潮。

“头雁”领衔,示范带动。学校党委始终把强化理论武装作为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以及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基础性工作,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及时制定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文件。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突出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这条主线,通过观看视频、集体学习、专家辅导、研讨交流等方式开展学习。中心组成员原原本本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结合学习感悟、联系工作实际畅谈体会、交流思想、提高认识。

“群雁”联动,全员参与。学校党委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重点学习内容,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专题学习、专题研讨,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主题团日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等学习活动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校依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了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网络培训班,组织全校科级以上干部、教学系室负责人、全体党支部书记和党务部门干部参加培训。

传播“悟透”好声音 让理论宣讲深入人心

学校组建了党的二十大精神校园宣讲团,党委班子成员充分发挥领学促学作用,当好宣讲“排头兵”,带头学习、带头备课,深入基层为师生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将理论观点变成朴实道理,“零距离”的互动交流,让宣讲接地气、聚人气。

在学校宣讲团的带动下,1月5日,学校红“芯”青年讲习社线上开展了“对话2035”——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沙龙活动,以自我教育的方式引领青年学子凝聚精神力量、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

作为活跃在校园的理论学习社团,红“芯”青年讲习社精心打造“我的信仰必修课”特色育人项目,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剧等形式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组建学生党员“讲师团”,深入班级和团支部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在学生宿舍园区创设讲习社活动室,创建“红芯闪耀”网络学习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学习宣讲。

微视频朗读大赛、微党课比赛、线上演讲比赛、知识竞答……相继举办,校内各级团学组织以多种形式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学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理工分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人文社科学院学科优势,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学校举办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课程集体备课会,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第三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庆论坛”等教研活动……

学校积极组织专家学者紧扣高等教育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出了一批有深度、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在党报党刊发表高水平理论阐释文章7篇,10篇优秀论文在“重庆市高校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讨会”上获奖。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2月23至25日,学校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院主办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学术论坛,搭建起思想交流、学科建设和成果展示的平台,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400名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解读和阐释,聚智聚力描绘“共同富裕”画卷。

务实“笃行”拓深度 让统筹实干见行见效

如何推动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去年12月27日,学校召开了第三次党代会,大会明确了学校实现建校百年远景目标的使命和任务,号召全校师生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阔步前行。

学校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固底板、扬优势、塑品牌、显特色,全力办学治校,潜心立德树人,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科研创新,服务国家战略。由重庆理工大学牵头建设的“重庆几何拓扑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于近日被重庆市科技局认定为重庆市首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这体现了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涵盖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尤其把数学这一对科学研究起着关键支撑作用的基础学科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学校刘小康教授研究团队完成的“大量程纳米时栅位移测量技术及器件”获得2020年度重庆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解决了高端制造装备的高精度位移检测难题,实现了我国精密位移测量技术及器件自主可控,该成果亮相国家“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被誉为“中国精度”。

瞄准建校百年远景目标,学校将以创业的心态、奋发的姿态、团结的状态,全力实施高水平人才培养工程、学科建设工程、科研攀登工程、人才引育工程、开放协同工程、治理提升工程和校园建设提升工程,扎根重庆大地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杜林燕 张骞月 图片由重庆理工大学提供


聚焦>>>


从红岩精神中汲取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磅礴伟力

康骞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是重庆这座城市鲜明的红色标识。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全面系统谋划了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的宏伟蓝图,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作出全面部署,我们要从红岩精神中汲取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信仰力量、真理力量、奋斗力量。

红岩精神高扬革命理想。红岩精神之所以无比珍贵、永放光芒,就在于蕴含其中的崇高革命理想。以毛泽东、周恩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党政权统治中心的重庆暨中共中央南方局所辖地区,在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以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守共产主义信念,时刻保持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为了同一个信仰,无数共产党人“甘将热血沃中华”,哪怕历尽千辛万苦,哪怕付出宝贵生命,依然无怨无悔、义无反顾,红岩英烈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彰显了共产党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风范。

红岩精神展现斗争意志。为了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监狱中的共产党人,宁愿把牢底坐穿,坚持与敌人斗争到底的风骨和斗志感天动地。张文彬“宁可坐牢而死,决不跪着爬出去”;何功伟在牺牲前依然慷慨表示“我只要一息尚存,誓为保卫真理而抗争”;江竹筠在失去丈夫、离开幼子的巨大悲恸中继续革命,被捕后经历各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他们都以平凡之躯铸造了共产党人铮铮铁骨的永恒灯塔和不朽丰碑。党的二十大鲜明提出,“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全党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之一。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红岩英烈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鲜明品格,为我们今天的伟大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面对各种矛盾问题和风险挑战,我们要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面对各种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风险挑战,必须进行坚决斗争,而且必须取得斗争胜利。

红岩精神表征重庆特质。红岩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重庆人自古就有不屈服的英雄特质。早在宋元之际,重庆人以钓鱼城为前哨阵地,英勇抗击了入侵的蒙古大军。二战时期,重庆作为战时首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交汇点,发挥了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作用。重庆生长孕育于大山大川之间的人文精神,以及重庆人在艰难险峻中所养成的坚毅劲勇的性格特点,与红岩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重庆人在去年高温扑灭山火中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是重庆人固有性格特质的外化,是新时代红岩精神的最好诠释。

红岩精神提供强大动力。要用红岩精神激活重庆城的蓬勃朝气。重庆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更是一座直辖才25年的年轻城市,要在未来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就要发扬红岩英烈身上那种充沛的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一致、意气风发朝前走、向前进。要用红岩精神厚植重庆人的昂扬锐气。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又是西部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发展基础薄弱、任务艰巨,要坚持“两点”定位,实现“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需要以更加昂扬的锐气推进各条战线奋勇争先。要用红岩精神滋养重庆党员干部的浩然正气。要用红岩精神增强当代青年的厚重底气。要教育当代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让红岩精神代代相传。近年来,重庆理工大学大力推进红岩精神“三进”工作,实施红色文化实践育人体系,建好用好红岩精神展览室暨余祖胜烈士事迹陈列室,将其打造成为新生入学第一课、学生入党第一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切实增强青年学生的厚重底气。

(作者系重庆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理工大学分中心研究员,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构建“三三三”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

奏响铸魂育人新华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指南。重庆理工大学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重庆市课程思政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作用,构建三个机制、注重三个融入、强化三个协同,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探索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同频共振的有效途径。

构建三个机制 完善顶层设计

一是构建领导机制。学校党委强化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实课程思政主体责任,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具有重理工特色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和建设路径。二是构建研究机制。学校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形成“案例-课程-教材-团队-名师-教研”专项研究框架,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三是构建考核机制。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作为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教学创新大赛等赛事的重要评价指标,作为专业和课程建设、教师考核评价、评优奖励的优先评价指标,不断提升教师育人活力和动能。

注重三个融入 丰富育人内涵

一是融入兵工精神。强化学校“国防兵工”办学特色,将国防兵工文化有机融入到新工科、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中,充分浸润到学生认知、情感和实践层面。二是融入红色文化。深入挖掘校园红色资源,设立“红岩精神展览室暨余祖胜烈士事迹陈列室”,把红色教育基地变成课堂,把红色展品变成教材,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情怀“立起来”。三是融入工匠精神。用好学校“纳米时栅”研究团队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鲜活素材;让学生走进国防军工和高端制造企业,在生产实践中真切感受工匠精神。

强化三个协同 提升育人成效

一是强化校院协同。注重校院协同发力、联动育人,学校编写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举办课程思政案例大赛,学院加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以及各类教学资源建设。计算机学院“我的信仰必修课”荣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二等奖。二是强化课程协同。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发力,立项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20个,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典型案例4个,入选“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三是强化课堂协同。注重一、二、三课堂合力育人实效,将劳动教育融入理论教学,实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深入开展“三下乡”“返家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志愿服务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学校获评2021年度全国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表扬单位,连续28次荣获重庆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在第八届“互联网+”大赛中获得金奖、银奖各一项,取得学校参赛最好成绩。

丁军(作者系重庆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

微博

"六稳""六保"
线索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