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岸区川益小学“铜元局记忆”主题实践课程探索 厚植家国情怀 激活“益生教育”动能
学校教师给学生们讲铜元局的故事
家国情怀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在学生心里厚植家国情怀,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对于地处南岸区铜元局的川益小学来说,自1924年建校伊始,就与这片土地骨肉相连,走过了从“觉民”到“益生”的百年教育征程。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区域“书香南岸·幸福教育”大背景下,近年来,川益小学开启了区域特色主题文化教育之旅,通过唤醒“铜元局记忆”,开展家国情怀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丰富益生教育核心理念,走出了一条学校特色发展之路。
区域指导+课题引领
凝聚学校特色发展共识
“100多年前清政府在这里设厂制造铜元,重庆第一盏电灯也在这里点亮,还有英厂街、老码头、兵工厂……”走进川益小学的“铜元局历史文化馆”,孩子们用画笔重现的历史场景,承载着师生们的深厚情怀,这源于一个共识——学校家国特色主题文化教育。
2013年7月,南岸区区域课程领导力建设项目启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对于拥有90年办学经历的川益小学来说,区域教育改革的发展愿景与学校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教师良性发展、推动学校特色与内涵发展的初衷十分契合。于是,川益小学在分析内外环境、深挖办学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益生。
在寻根“益生”的过程中,“铜元局记忆”也渐渐丰满起来。2016年底,学校启动《培养小学生家国情怀主题教育实践研究——以铜元局记忆为例》课题研究,将“益生”教育的价值追求与铜元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紧密结合。2020年7月,这一课题被列为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构建出开放而有活力、有童趣的家国情怀教育课程体系。
在“爱生活、尚实干、勇创新、乐担当”课程育人目标指引下,《铜元局记忆》梳理出学科资源、学校资源和地域资源三大类课程核心资源,分学段对三类资源进行整理和安排课程;以学科整合、主题探究、参与体验为手段,帮助学生形成并逐步提高对学校、家乡、祖国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
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家校社联动打造多元立体课堂
每年“六一”儿童节前后,川益小学校园里举办的“铜元局集市”活动,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这是一项饱含家乡情怀的跨学科实践活动。“铜元局老集市因为扰民被拆掉了,大家都很不舍,我们就在校园里复活了一个微缩版的‘铜元局集市’。”川益小学校长唐敬平介绍说,类似这样的实践活动还有很多,它是《铜元局记忆》系列课程一种重要的实施方式。
如今,在多年的探索中,《铜元局记忆》主题课程在每个年级形成了“8+1+X”课程模式。其中“8”为课堂教学,“1”和“X”为活动课程。课堂教学通过学科整合和学科渗透的方式,让学生获得“铜元局记忆”元素中知识性内容;而活动课程则促使课堂内容得到延伸、重组和提升。课程兼具实践性、系统性、体验性和生发性特点,是国家课程的延伸,统领学校其他特色课程。
主题教育活动的发生场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需要三方合力共推。比如在“画地图”活动中,家长带学生走出去,了解铜元局标志性建筑物、人文景观、生活习俗等;而“听故事”系列活动,则是通过一个地名、一段老路、一个人名去倾听铜元局,更离不开社区的支持,甚至同学们还走进老铜元局居民家里,听婆婆爷爷讲过去的日常……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此外,学校还联手街道社区,带领学生走上街头做小志愿者、献爱心,将“铜元局记忆”转化为奉献精神。课程通过创造多元、生动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直观地置身其中,从了解铜元局,到喜欢铜元局,再到建设铜元局,对家乡的认知不断提升。
寻家园记忆,植家国情怀。川益小学与铜元局相生相依,迸发出势不可挡的教育合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对学校、家乡、祖国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生发出热爱生活、勇于创新、乐于当担的行为自觉,真正落实区域提出的“办好每一所学校,成就每一位教师,幸福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愿景。
唐敬平 张晓宇 图片由南岸区川益小学提供
校长思想力>>>
川益小学以近百年的办学历程,凝练出“益生教育受益一生”核心理念和“纳百川·益身心”的校训。
在此基础上开启的“铜元局记忆”教育实践,强调尊重学生、人人参与,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同学平等互动,将一个个家庭也融入其中,并充分借助社区力量,构建了一种全民爱家爱国的氛围。同时,活动还强化了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和协同育人功能,将家国情怀的德育活动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培养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川益小学“益生教育,受益一生”办学思想的生动体现。
——南岸区川益小学校长 唐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