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高校信息

重庆财经学院“四财-四融”深化新型财经人才分流培养改革

日期:2025-10-09

重庆财经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教育强国战略部署及教育强市目标任务,锚定新型财经人才财智、财能、财商、财核心特质和产业需求持续深化学科融合、产教融合、校地融合、育评融合”育人改革,创新探索财经“+、-、×、÷(加、减、乘、除)”特色路径,努力好新时代民办新型财经大学转型发展之路

一、深化学科融合,重构“会管理的工程师 懂技术的财经人”的“财经+”知识新谱系。一是“财经+产业”优化专业布局。紧密对接现代服务业需求,构筑财经特色与产业服务两大专业集群。建成重庆市十四五唯一的金融重点学科,获批金融学和会计学2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一流课程3实施34个招生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合作培育、基础对接”分类发展,形成2+7+M”财经专业新格局,成为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首批培育点。二是“财经+技术”重构课程体系聚焦智能风控、精准营销等领域,构建立体化课程集群纵向贯通金融科技”“数据资产治理等交叉课程横向链接PythonSQL、区块链等技术课程竖向延伸数字化思维等创新课程,搭建知识链-技术链-思维链融合课程体系。三是“财经+市场革新教学路径。面向现代制造、物流、商贸等领域,新建产业课程群6个,开发案例库+数据集+仿真平台教学包,构建线上虚拟仿真-线下场景课堂-企业实地调研三轨教学场景。校企共建课程235门、案例库189个、虚拟实验106项、教材资源36项、数据库15个,广泛开展分层跨学科联合教学。

二、深化产教融合,打造“课堂连市场 入学即入行”的“财经-”能力新生态一是“财经-壁垒”夯专业能力。实施“1+5+N”校企合作战略,建成科大讯飞工程中心、5个现代产业学院,全面推进“一专一企”及“一专业一赛事”,年参赛1.8余人次,获市级及以上2000余人次。中新国际贸易与供应链产业学院入选政府重点合作项目、中新金融科技现代产业学院是全市唯一金融类和财经类示范学院。与200余家单位共建订单班、融合专业和实训基地。相关经验入选“重庆市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建设成果展”。二是“财经-虚功”淬炼实践能力。基于数字金融欺诈识别、业财数据智能决策等典型案例,进行“解析+应用+设计”全过程实验;依托数智财经实训中心、数字金融营销等实践基地,开展认知+代入+反思”全方位实训;对接商事调解、财税服务等真实项目,进行“传授+实操+就业全周期实习三是“财经-边界进阶就业能力。依托“校-园”两地办学,构建递进式培养路径,构建生产性、研发性、服务性应用场景和“产学研用一体化项目池,打造“财经实战工坊”。开展真项目实习93项,嵌入毕业设计256项。

三、深化校地融合,深耕“个个有赛道 人人能出彩”的“财经×”素养新格局。一是“财经×服务”彰显育人价值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及市委四千行动深入实施党建引领·一院一镇街”及“一专一社区”工程,巴南区9个镇街结对共建第二、三课堂育人平台,持续赋能基层治理、农产品电商、资政调研、文化传承。打造三线精神调研”“财务助农等品牌30余项,覆盖40余个社区,获川渝青年电商主播大赛银奖。2024年首批22名优秀学生进驻街道岗位实习就业。二是“财经×文化”厚植育人底蕴地方文化建成金融学等市课程思政示范课13真实记录课程思政建设的《课的诞生》纪录片入围中国教育电视台大型系列纪实栏目《行业影像志》,增设财经伦理与社会责任技术伦理等伦理课程10门。师生研发的家医莲心便民服务医共体系统获得好评,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信用案例获共青团中央2024年全国大学生延安精神志愿宣讲团表彰被光明网、七一网、中国教育在线报道40余次。三是“财经×资源”拓展育人空间联合实施“双百计划”,遴选资深教师进入巴南区政府部门和企业挂职、区内行业专家担任学校外聘教师和实训实习导师。获评区菁英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共计10余人次。联合区人民法院形成校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处对接典型案例2,联合区教委开展重庆市青少年法治素养示范区普法进校园活动30余次

四、深化育评融合,致力“学生分流培养 教师分类成长”的“财经÷”发展新模式一是“财经÷隔阂”聚合育人力量大力建设“校政企家协同育人联盟和家校协同育人中心,组建家长智库及专项委员会,广泛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围绕项目合作、就业指导、心理健康、生涯规划、专题讲座等给予深度智慧支持,不断推动实现课堂与职场、学业与产业、校园与社会的有效衔接,合力提升育人质效。二是“财经÷弱项”精准分流培养坚持以学生高质量就业为中心,改革组建通识教育学院,以2025一人一规划一方案为试点,以职业生涯规划和教学质量强基为着力点,实现各年级学生全过程赋能目标三是“财经÷局限”助力教师成长。深化薪酬和职称改革,实施全员素质能力提升三年行动产业能力跃升计划全面推进校企联合团队和真实项目参与机制建设,切实激励推动教师在分类成长中与学校共生共赢共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

微博

"六稳""六保"
线索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