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门动态 > 高校信息

重庆三峡医专多措并举 赋能科技成果转化

日期: 2025-07-28
字体: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将科技创新与实际应用深度结合,努力实现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成效

一、贯彻“三重强化”措施,筑牢科技成果转化基石。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提升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助力学校科技工作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学校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定期召开科技工作会议,深入剖析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瓶颈,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确保科研经费投入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高效性。同时,将科技成果转化指标纳入对各院部的工作考核,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创先争优。二是强化制度指引。持续深化管理改革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先后出台《知识产权管理办法(试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不断完善和优化相关管理制度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明确的制度指引,确保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三是强化多方联动。积极与医院、企业等外部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围绕中医药、食品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牵头成立多个产教融合平台,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与重庆市万州食品药品检验所、重庆海吉亚医院、重庆太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签订联合协议,共建实验平台、团队,联合开展科研攻关近百项。

二、落实“三个维度”策略,释放科技成果转化活力。持续完善学校新时代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推动科技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实现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有效转化。一是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专业化提升。为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效推进,学校积极加强科研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组织科研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及教职工参与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培训,不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市场运作能力。目前,学校已有6人获得初级技术经纪人资格,1人获得中级技术经纪人资格,未来三年,规划技术经纪人数达到30名以上将为学校打造一支既懂专业又深谙市场运作的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奠定坚实基础。二是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提升。学校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挂靠科技处,提供政策咨询、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成果转化对接及与第三方专业技术转移机构合作等服务,确保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对未转化的存量专利进行全面评估,并将其录入国家专利导航综合服务平台—专利转化资源库,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支持。三是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力度提升。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针对教职工职称、绩效、科技成果转化等相关制度进行修订将专利授权、横向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纳入教职工绩效奖励范畴,并作为教职工职称、职级晋升路径的可选条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中成果完成人的奖励比例,使其达到净收入的85%对于在成果转化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职工,所得净收入不低于60%的奖励。

三、打造“三层培育”体系,夯实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全过程管理,指导学校各部门有序推进成果转化工作。一是构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体系。围绕医药卫生特色专业,构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体系立项国家级、市级等千余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逾3000余篇,授权专利400余项。充分体现学校科研实力,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坚实基础。目前,学校附属人民医院研制的天灸罐、灵芝孢子粉、黄精粥等系列产品已产生经济效益1亿余元,栽培的灵芝经过精心研制成灵芝孢子粉后,销量已达上万盒。二是建立全面覆盖的督导考核体系。坚持院部全覆盖原则,对各二级单位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进行全过程督导和考核通过试行“赛马比拼”机制,及时关注未达标院部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认真分析原因,有效激发工作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整体提升。三是形成科学的总结与规划推进体系。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总结与规划,定期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进行全面梳理总结,找出不足之处。同时,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为未来科技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有助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有力指导和支持。

   主办: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版权所有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办

ICP备案:渝ICP备11001970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 5000000005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0248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