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理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党建引领构建“三维六体”教育帮扶体系(三维:智力支持、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六体:产业联动、教师培训、留守儿童关爱、推普工程、全科人才培养、鲁渝协作等六大载体),以教育为支点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形成“造血式”可持续发展的帮扶模式。
一、“产教融合”产业振兴计划。联合永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共建“重庆山地特色智慧农业产业学院”,打造高水平智慧化设施农业,助力西部智慧农业发展。与多家企业合作共建重庆山地特色智慧农业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特色香辛植物种质创新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预制菜产教联合体、重庆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产教联合体等4个产学研平台;并组织博士、教授团队及学生志愿者近百人,深度服务永川、武隆、潼南等地产业园区,形成“1个产业学院+4个产教联合体+N个示范基地”的协同发展矩阵。
二、“精准滴灌”教师培训工程。打造“四维赋能”乡村教师培训体系(教学能力+信息化技能+心理建设+协同育人),量身定制“订单式”培训课程包。通过“乡村校长话教育”“乡村教师专项能力提升计划”等培训,累计为区县培训乡村教师及管理干部1.8万余人。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计划,组织专家团队,赴奉节、忠县、巫溪、秀山、梁平、酉阳等地开展“送教上门”培训,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拓展跨区域合作,成功举办“成渝优秀校园长联合培训”“四川宜宾三江新区德育主任培训”“川渝协作·鲁渝协作乡村振兴实用人才培训”等专题项目,并将服务范围延伸至西藏昌都市、类乌齐县、新疆阿勒泰以及内蒙古包头市等地区,实现从渝西到川渝再到全国的培训服务网络升级。
三、“青春赋能”专项助农实践。以“厚植爱农情怀 练就兴农本领”为主题,组建重点团队70余支,深入重庆武隆、江津、大足、荣昌、铜梁等10余个区县,实施“笃行计划”五大专项行动:“新式农具推广”“‘河小青’生态环保”“乡村景观规划”“留守青年关爱”“寻访体验打卡”。打造“留守儿童成长中心”+“乡村教师工作坊”双轨模式,构建“动态档案—心理干预—素质拓展”闭环服务体系。2024年学校获评全国三下乡“乡村振兴笃行计划”专项行动“优秀组织单位”“乡村规划建设献策团队”“乡村振兴青春有我实践团”“丰碑领航奋斗文理实践团”“与法同行宣讲团”4个团队获“优秀团队”称号。
四、“语言筑桥”推普攻坚行动。针对乡村振兴国家战略需求,面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地区,创新构建服务乡村振兴的“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普通话培训—普通话测试—普通话推广—汉字书写大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体系。组建专业化推普团队,足迹遍布川渝10余个区县,通过“乡村推普大篷车”“方言文化工作坊”等特色载体,将普通话培训与乡土文化传承有机融合。聚焦西部职教基地发展需求,实施“十百千万”普通话推广工程,为西部职教基地20余所职业院校农村学生开展培训,为重庆市乡村地区中小学培养师资1000余人,开展普通话测试10万余人次,带动百万人讲好普通话。深入乡村幼儿园开展“童语同音”活动,项目覆盖川渝20余所乡村幼儿园,获得中国教育电视台“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公众号、学习强国等多家新媒体广泛关注。
五、“全科人才”特色培养项目。启动“乡村振兴全科人才创新实验班”特色人才培养项目,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具有三农情怀、立志服务乡村的优秀学生,以特色种植养殖、农村综合治理、农业经济与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旅游与发展、智慧农业培养为主线,增设乡村振兴模块化课程,选配教师队伍,组建综合技能指导团队,建立“校地协同、结对帮带、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首届实验班学员获奖学金或奖励25项,覆盖率83%。
六、“鲁渝协作”教育协同模式。联合山东科技大学共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特色专业,协同开发国家级教材、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建成省级一流课程4门,培育“双师型”教师8名,合作完成教改任务20余项。组建19人跨省导师团队,重点突破“猕猴桃‘果—菌—肥’循环生产”关键技术,创新羊肚菌套种、菌渣生物炭肥制备等绿色农业技术,引进山东“鲁中大姜”“莱芜小姜”等优质品种以及种姜包衣、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核心技术,在永川、丰都等区县开展技术培训2000余人次,带动农户亩均增收超万元,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示范链条。依托鲁渝协作专项资源,定制乡村振兴干部培训和实用人才培训项目,为川渝两地驻乡驻村干部和实用技术人才提供系统培训,构建起“高校智力+地方产业”深度融合的协作模式,为东西部教育协同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实践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