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高校信息

重庆三峡医专“三维发力”精准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日期:2025-04-30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民生,全力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聚焦供给侧深度改革,激活就业动力源。一是推动产教协同新发展。建立“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医教协同发展体系,20余家临床基地深入推进“1.5+1.5”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学生临床意识和技能水平。牵头组建全国中医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中华中医药学会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联合体、重庆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产教联合体等6个平台,与475家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共建欧利美口腔、三峡云海、爱尔眼视光等13个产业学院,把学科专业建在产业发展最前沿、把人才培养融入企业生产全过程,实现校企双向赋能人才培养。二是构建课赛融合新模式。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探索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协同发展的教学改革,提升人才专业技能水平。近三年,学生荣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奖项18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重庆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市级以上竞赛12次,促进“岗、课、赛、训”结合,有效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水平。推动“1+X”有机对接,坚持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将证书标准融入日常教学、专项强化和技能大赛之中,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三是营造德智双修新生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走深走实,激励学生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开设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技巧等课程,邀请医学人文领域专家到校开展专题讲座10余次,着力培养有温度、有担当的医学生。近三年,18名医学生紧急关头挺身救人,被中国青年报、重庆日报、华龙网、重庆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报道,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医学生使命与担当。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以志愿服务实现个人全面发展。2024年服务各类比赛、活动3000余人次,获评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

二、聚焦需求端精准对接,提升就业适配度。一是多抓手促进基层就业。持续加强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及阿勒泰、阿克苏等地区,西藏昌都市等西部省(区)开展校地合作,近三年299扎根新疆、西藏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成长成才引导学生踊跃投身国防事业开展国防教育主题活动6次,通过入伍宣讲会、国防教育协会活动,有效普及征兵政策和参军入伍价值,激发学生参军热情,202489名应届毕业生奔赴军营建功立业。鼓励学生积极报考“三支一扶”“乡村医生”等专项计划,争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2024357人前往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就业。二是多举措推动内引外联。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承办重庆市医药卫生类三峡库区专场招聘会等双选会25场,累计1100家用人单位参会,提供就业岗位1.2万余个。对接行业产业人才需求,共建万和店长、护力特运动康复养、环亚智库美容皮肤科医生等19个“人才培养—实习就业”订单班,有效保障毕业生就业质量。大力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赴重庆太极集团、吉林敖东药业集团、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等157家用人单位深入交流,拓展就业岗位2000余个。挖掘校友资源优势,举办优秀校友送岗入校活动7场次,提供工作岗位180余个,实现人岗精准对接。三是多渠道畅通成长路径。推进普职融通发展,与重庆三峡学院联合举办专本贯通项目,与重庆文理学院、长江师范学院开展专升本本科教育联合培养项目,累计招收1200余人,2025年联合培养班考研录取57人,录取率72.2%,实现质、量历史性突破。多措并举助力学生提升学历,加强学风建设,优化备考服务,组织专人进行课程辅导,2025年普通高校专升本工作实现新突破,上线2220人。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深入挖掘创新创业项目,培养敢闯会创的有为青年人才,荣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24)国赛银奖、铜奖各1项”。

三、聚焦服务链协同创新,增强就业竞争力。一是建立“全过程”指导体系。深入推进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改革,构建“认知—规划—提升—实践”四位一体的课程模块,系统开设自我认知与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与决策、就业竞争力提升、创新创业实训等系列课程,全面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成功举办第八届模拟求职暨简历设计大赛,5000余名学生积极参与,有效提升学生求职面试能力。构建线上+线下”双轨就业咨询服务体系基于大数据分析和个性化需求评估,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定制化就业指导。组织参加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斩获全国银奖1项、市级金奖2项。二是完善“全方位”帮扶体系。聚焦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残疾学生、建档立卡毕业生帮扶群体,创新实施“三个一”精准帮扶机制(一人一档、一人一策、一对一指导),通过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开展个性化职业规划、实施精准岗位匹配等举措,为困难群体学生提供“政策上门、信息直达、服务到家”的全方位就业支持。完善困难群体学生资助,发放2025届第一批次1235名困难毕业生求职补贴98.8万元,实现经济资助与就业帮扶双轨并进,切实提升帮扶群体就业质量。三是深化“全覆盖”监测体系。建立领导班子牵头、对口部门帮扶、二级学院主责的工作机制,完善“学校主导、部门主抓、学院主责、全员参与”的全员促就业工作格局,召开202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推进会7次。加大辅导员、专任教师协同促就业考核力度,建立5级指标、15项考评细则,落实就业工作“周通报、旬会商、月约谈”制度,校长办公会每月、学工例会每周研判就业形势,及时调整就业结构,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加强毕业生就业数据监测,落实“四不准”“三不得”要求,严格审核就业信息和就业材料,确保就业数据真实有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

微博

"六稳""六保"
线索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