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理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发展需求,积极响应重庆市“教育强市区县行”,立足“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办学定位,创新实施“百队博士进百企”行动计划,通过构建“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成果共享”的产教融合机制,有效破解企业技术升级瓶颈,助推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顶层设计,健全激励机制。为确保工作高效推进,学校制定了细致的保障与激励机制。一是建强组织机构。成立由学校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专项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行动计划实施,下设办公室归口管理,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具体实施、日常管理、督促考核等工作。二是落实经费保障。构建“基础经费保障+绩效激励引导+风险兜底支持”三级联动支持体系,通过设立专项基础经费、匹配专项绩效奖励、统一投保商业保险等举措,形成覆盖团队运行全周期的政策保障链条,激发科研团队服务产业一线的内生动力。三是狠抓业绩激励。创新职称评审激励导向,将校企联合项目到校经费与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对标认定,推动科学研究扎根产业一线,全面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构建校地企协同创新生态。
二、强化专业服务,坚持精准匹配。为精准匹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学校提出兼顾人才质量、企业潜力与学科特色的遴选理念。一是夯实服务团队。以政治素养与职业道德为基础,支持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协同攻关。要求团队规模3—5人,至少含1名博士,并限定团队负责人及成员同时进驻企业不超过2家,以保障驻企效果与合作深度。二是优选合作企业。单位遴选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先选拔成长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注重合作基础与持续合作意愿。三是精准匹配领域。突出应用型工业大学特色化发展需求,重点支持材料化工、电子信息、机械、人工智能等战略领域,同步推进人文社科振兴。
三、强化三方联动,共谋合作共赢。为构建“政产学研用”创新生态,学校致力推动政校企融合发展。一是创新合作机制。深度推行“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学校领题、团队答题、市场判题”的产学研闭环机制,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学校服务地方能级。二是推动深度协同。联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35个地方政府,征集340余家企业技术需求和600余次人才需求;校内组建127支博士团队,汇聚400余名教职工,下沉172家科技企业全面赋能。三是坚持合作共赢。力求在企业端破解核心技术瓶颈、学校端打造产教融合标杆、团队端培育“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区域端构建“政产学研用”创新生态,有效将博士团队的创新力转化为产业的生产力。
四、强化需求导向,灵活进驻机制。为构建灵活高效且契合产业需求的产学研协同进驻体系,学校提出弹性协同进驻机制。一是设定进驻周期。创新实施“学期兼职+假期全职+项目脱产”三级弹性进驻模式,设置“2+N”弹性工作周期,兼顾技术研发规律与成果转化周期,建立短期攻坚与长期深耕相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二是创新进驻路径。制定清晰的三步走策略,即清单编制、进驻匹配、协议签订。通过明确各环节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流程,更好地协调各方资源,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三是夯实服务方式。聚焦企业“卡脖子”技术突破与产业前沿动态反哺教学,确定科技特派、协同攻关等服务方式,致力于推动形成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教学升级的创新链条。
五、强化量化考评,激活创新动能。为有效激发行动计划实施成效,学校以量化指标为驱动构建起全链条考评体系。一是明确任务清单标准。设置“4+X”核心任务清单,即委托项目、成果转化、联合获批项目或成果奖、设立专项基金和其他实质性合作成果内容。二是明确工作周期要求。要求团队保证每月进驻企业不少于5人次,累计工作时长不少于60天,并至少完成1项核心任务清单内容。三是明确考核等次评定。考核结果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优秀比例不超过10%,采取二级学院会同进驻单位依据协议对团队进行综合考核。四是明确结果应用处理。考核结果纳入评优评先、职称评审、岗位竞聘等方面考察,对弄虚作假、违规牟利者依规依纪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