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技大学高度重视教育评价改革特别是教师评价改革工作,将破“五唯”作为突破口,落实“引育双驱”师资队伍建设举措,坚决破除“三种倾向”,力促教师评价改革向纵深推进。
一、破除“粗放招揽”倾向,构建“精准引才”模式。一是加强引才顶层设计。建立和完善师资建设政策体系,修订《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高层次人才引进待遇实施细则(暂行)》《人才引进综合评估积分办法》等引才政策,制定《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不断强化人才政策吸引力。在引才工作中,实施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入校即进团队、进专业、进项目,实现精准引才和靶向引才。二是创新引才工作机制。探索“以才引才、以才聚才、以才育才”人才工作机制,与知名高校和地方机构达成合作,共同构筑“人才蓄水池 ”,通过建立人才联盟,实现人才资源共享与互补。着力培养海外引才大使,通过专家举荐、外籍专家担任项目负责人等方式,实现以才引才、以项目引才,打造精细化海外引才工作矩阵。自2020年改革引才机制以来,教职工增加160人,专任教师增加180人,博士增加306人,已联系相关国际公司海外校友上百人,引进海外人才62名,海外特聘专家2名。三是优化师资服务保障。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坚持经费优先投入、住房优先解决、物理空间优先提供,在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安家落户、医疗保健等方面提供“全链条”服务。建立高层次及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加大“一人一议”综合评议力度,扎实开展人才引培成果梳理,人才引进工作由数量补充向质量优先的良性结构调整迈进。近年来,学校教师满意度持续提升,人才流动减少、人才稳定增强,切实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
二、破除“千篇一律”倾向,推进“系统育才”机制。一是推进师资成长工程。大力实施专家名师引育、优秀博士分类引培、国外访学与学历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拓展、教师职业发展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团队组建等各项培育计划,送培优秀教师公派出国研修、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学等,全面提升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学校现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称号90余人,重庆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为代表的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团队46个,重庆市研究生导师团队20个,重庆市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2个。二是聚力高层次人才培育。加大人才自主培养力度,实施国家级人才后备人选精准化支持,积极开展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市级人才项目、博士后项目、重庆市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新支持计划项目等申报工作,提供配套支持,持续优化人才项目经费管理,稳妥做好人才发展经费保障工作。2023年学校实现国家级人才突破,高层次人才培育工作取得新成效。三是强化青年人才培养。有序推进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培育计划,印发《青年教师攻读国(境)外博士学位管理办法》,鼓励青年人才赴国(境)外攻读博士学位,送培优秀青年人才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定向跟踪人才成长,推动项目资源适度向青年科技人才倾斜,通过项目资助、平台搭建等方式,重点培养和储备一批具有学术潜力、创新活力、有影响力的青年学术英才。学校现有35岁以下博士208人,较2019年底增加76人。
三、破除“即时吸才”倾向 ,健全“长效聚才”体系。一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印发《职称申报评审实施办法(修订)》《“绿色通道”职称申报评定办法》《新入职人员职称认定办法》等文件,依据人才特长、学科差异和岗位特点,进行分类评审,强化科学评价。破除“五唯”倾向,突出师德、能力、业绩、贡献导向,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职称评聘导向作用,学校已构建体系健全、标准科学、机制完善、管理规范的职称评审工作格局。二是发挥绩效激励作用。修订出台《绩效工资实施办法》《高层次人才激励性报酬管理办法》,积极构建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的薪酬分配体系,加大对高质量成果的奖励力度,持续完善与业绩相联系、与人才类别相匹配的“优绩优酬”多元激励机制。印发《人才年薪制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探索建立市场化、差异化的薪酬激励机制,积极调动高水平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打通人才晋升通道。完善竞争合作、开放流动的人才队伍机制,健全准聘与长聘相结合、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学科人才聘用制度。出台《考核管理办法(修订)》《岗位聘期考核实施办法》等文件,推进教职工分类管理、分类考核、择优聘任,形成“能上能下”的聘用常态。优化岗位设置,根据人才归属学科类型和发展方向,为不同类别的人才打通晋升渠道,鼓励教师多元发展,形成纵向有梯度、横向可融通的人才成长晋升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