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育“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
一、推行“三项改革”,厚植人才培养沃土。一是强化系统谋划,顶层设计把方向。构建以基层医疗卫生岗位胜任力发展为主线的综合能力提升计划,将基本医疗能力、临床综合能力、医院管理能力、终身发展能力作为主要培养目标,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打造基层公共卫生知识、临床医疗岗位知识、临床综合应用技能、中医适用技术、继续教育培训“五位一体”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坚持全面推进,机制改革注活力。通过改革教学模式、严控生源质量、建立工作机制、强化学风建设、深化考试改革、细化成绩分析、加强实习管理、开展强化训练、组织师资培训、落实考核评价等十个方面举措,对临床医学等8个专执考业核心课程实施教考分离,医学国控专业执考核心课程开展月考、期中考等阶段性测试。对接执业资格考试要求,出台执考对接30条,将执考内容融入教学全过程,建成77门医护类专业的执考课程和其他专业核心课程考试题库。三是注重多维联动,产教融合促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医教协同,打造“产学研训创”一体化新形态,牵头组建全国中医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中华中医药学会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联合体、重庆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产教联合体等行业组织,推动校企共建库区区域医共体、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典型生产实践项目等深度合作项目,探索临床基地教学、现代学徒制、中医新型师承制、订单班等多元育人模式。
二、融合“三个课堂”,夯实人才培养根基。一是坚持“第一课堂”筑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通专融合的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打造多维课堂通识教育平台,开设《卫生法规》《医患沟通技巧》《医学人文修养》等必修课程,《护理心理伦理学》线上课程收录进重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和学堂在线平台,扩展学生学习渠道。促进专业课程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有效衔接,以培养医学生临床综合思辨能力为核心,形成“课程考+阶段考+结业考+岗前考+毕业考+模拟考”贯穿学习全过程“6通关”考评模式。二是坚持“第二课堂”增效。规范社团管理,对原有的61个社团分类注销,整合至现有的47个,形成了具有医学特色的社团发展体系。以“互联网+”“挑战杯”竞赛为龙头、学科创新实验竞赛为抓手、院系特色活动为基础,搭建校内实践活动育人平台。学校承办国家级职业技能比赛2项,市级技能大赛9项,成功取得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托育职业技能竞赛(学生组)承办权。近年来,学生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4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26项。2024年成功包揽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中重庆代表团“双金”。三是坚持“第三课堂”强能。践行“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教学体系,持续推进“学校1.5年+医院(企业)1.5年”临床教学基地班模式改革,目前共有9家医院开展临床基地教学模式,累计培养国控专业学生1563人,有效拓宽医教协同、医教相长的路径和渠道,提升学生临床操作能力。持续开展野外教学见习、医院企业见习等校外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实地观察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三、打造“三项工程”,涵养人才培养活水。一是打造大思政“铸魂工程”。打造特色医师节、护士节、中医药文化节、医学文化节等校园文化品牌,让校园文化氛围活起来、亮起来、热起来。坚持“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融合发展,让学生在参观革命遗址、寻访抗美援朝老战士等活动中深化思想认识,树立献身人类健康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崇高信念。学校《“一核心五维五育”中医药特色文化场馆育人新模式》入选全国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有效推动思政工作质量提升。二是打造社会实践“特色工程”。运用“田野调查法”,利用节假日社会实践机会,将学生带入乡村基层、田间地头和街道社区,在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第一现场,开展测量血压、针灸把脉、视力检测等健康服务活动内容,用更生动活泼的实践方式传承医学人文精神。组建由临床专家、教授博士、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构成的援藏社会实践服务团,深入对口援助的类乌齐县、察雅县、芒康县开展健康支援专项行动,荣获全国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学校被授予“优秀援藏单位”。三是打造就业导向“引领工程”。将新生入学教育、就业指导教育、专业技能教育从教室迁移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让学生实地感受医疗服务的真实场景,激发投身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的就业理念,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立志于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基层建设。近年来,500余名学生通过“西部计划”“三支一扶”“乡村医生”“对口支援”等方式,深入祖国边疆和基层,当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