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是学校创办、发展、变迁所经历的过程,是学校的灵魂所在。校史文化是学校积淀的精神血脉,是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生动教科书。重庆理工大学始终秉承首任校长李承干先生“值得吾人尽力而为者,唯有教育”的深厚情怀,赓续以“自强不息、求实创新”为核心内容的“重理工精神”,着力打造“可观、可听、可感、可鉴”四维一体校史文化育人体系,构建“以史育人、文化育人”的全方位育人模式。
可观——以空间为序,彰显大学精神之魂。学校诞生于抗战硝烟弥漫的1940年,前身是国民政府兵工署第十一技工学校(对外称士继公学),被誉为“兵工七子”之一。以学校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校史、校志和相关历史档案为蓝本,深入挖掘80余年办学历程中,涌现出的人、物、故事、精神和情怀,精心打造特色鲜明、辨识度高的校史文化育人空间,校史馆作为校史文化“精神场所”的思想阵地,承载了内涵丰富的大学精神和鲜明的红色底蕴。大学精神在于文化,大学文化重在建设。通过对校史馆的优化升级,VR全景虚拟校史馆建设,让校史文化“活”起来,让校史馆成为“线上+线下”一体化,“看得见、摸得着”的场馆育人基地,从而提升了校史文化育人的生动性和场景性,达到潜移默化育人效果。通过“一草一木、一雕一刻”将校史文化有机融入校园景观之中,如绿瓦楼、士继门、三亭一廊等代表性建筑作为学校发展的见证,增强了师生对校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可听——以时间为轴,注力校史文化传承。学校经历了抗战岁月的创办期、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期、停校办厂的波折期、划转地方后的转型期以及更名大学以来的快速提升期等多个发展阶段,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路上坚定前行,一代代“重理工人”秉承学校建设发展的文化内核和精神动力——“抗战文化、红岩精神、兵工基因”,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形式为国家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学校师生是校史文化的见证者,也是最有力的传播者,以师生口口相传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学校充分发挥师生力量,“重理工人”以传播校史文化为己任,校史馆成立了师生校史宣讲团和校史馆讲解团。师生在讲解校史校情、介绍学校发展历程的过程中,展现了重理工好形象、传播了重理工好声音,讲好了重理工好故事。
可感——以活动为媒,厚植爱国荣校情怀。校史馆是学校办学特色、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的集中展示场馆,校史文化坚持与学校历史相结合、与重理工精神相结合、与彰显学校学科特色相结合,孕育校史文化品牌活动,吸引更多的师生参与其中,将参与的过程自然而然地与校史文化传播相结合。学校注重利用新教师入校、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校园开放日、校庆周以及校史重大事件、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等契机,开展校史文化宣传月、大思政课堂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参观学习、专题展陈、知识竞赛及校史公众号推送等方式,普及校史文化和知识,让师生更好了解学校发展历程,提升文化传承力和历史感知力;注重支持引导学生成立校史文化宣讲社团组织,指导开展学习、研究、传播和普及校史校情,传承弘扬学校优良传统和文化精神;注重将校史文化元素和内涵融入大思政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主题教育活动之中,强化品牌活动的校史育人功能,使师生能更好地感知学校的人文底蕴和精神内核。
可鉴——以校史为鉴,构建文化育人载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重理工人”在逆境中谋发展,于艰难中创事业,为民族振兴和祖国富强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明德笃行、自强不息”的校训和 “自强不息、求实创新”的重理工精神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重理工人”的心中。为了更好地继承学校的光荣传统,弘扬生生不息的重理工精神,校史馆公众号推出了“光阴故事”追忆前辈先贤艰辛创业的故事。开创了“有声校史”栏目,邀请不同类别的师生代表用声音讲述一段校史,用真情品味一个故事。编著了《士继芳华》口述实录,通过对老校友人物访谈,深挖校史故事和知名校友的求学历程、思想精髓、人物事迹。学校将校史文化融入三全育人理念之中,创建了精神层面鲜活的文化内核,创新性地打造了“四维一体”的校史文化育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