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门动态 > 高校信息

重庆理工大学聚焦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走好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特色办学之路

日期: 2024-06-26
字体:

重庆理工大学坚持党建统领,聚焦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锚定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国防兵工”两大办学特色,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先后获批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大学科技园、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并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专利转化合同金额连续2年位列全国高校50强,相关工作入选2023中国产学研合作十大好案例。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成效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袁家军,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时任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等领导的高度评价。

一、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谋划长远发展一是坚持党建统领,确立融合发展思路。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和“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确立为两大办学特色之一,出台党建统领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制定《中共重庆理工大学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国防兵工两大办学特色服务重庆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实施意见》,全面实施党建与事业融合考核,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二是优化创新布局,集聚创新资源要素。以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企业为载体,构建“原始创新、产业协同、产业落地”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精密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入选市委“一号工程”重大项目建设清单,正着力建设国家工程中心。三是创新管理模式,激发科研内生动力。构建“领导小组、行政机构、运营公司”联动管理体系,实施“学科对接产业、专业对接行业、团队对接企业”三对接”举措,探索实施了科研经费包干制、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等系列举措,持续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二、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人才供需匹配。一是创新建设机制,从“嫁接式”向“学缘式”转变。将产业学院合作对象锁定到具有共生关系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培育的“专精特新”企业,探索出一条全新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保证了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和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二是更新培养模式,从“慢半拍”向“齐步走”转变。把教师有组织地“赶”到行业一线,并将企业技术骨干“请”来参与人才培养,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开展“项目牵引式”教学改革,积极推行“创新工场”,引导学生围绕企业真问题开展攻关。三是提升服务能力,从“点上止血”向“全面造血”转变。围绕我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主动下沉到璧山、巴南、九龙坡等地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零距离服务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既为企业提供“打补丁式”“接诊式”技术服务,又全面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以关键技术推动产业变革。

三、注重协同联动,构建共进共赢局面。一是深化校地联动,实现“校区-园区-生态圈”融合发展。与两江新区、高新区、巴南区、九龙坡区等构建了“一区一策”合作模式,实现学校校区与科技园区、创新生态圈融合发展。二是深挖校企联合,构建“创新团队-研发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模式。支持校企联合组建创新团队和研发中心,鼓励以社会化、开放式、市场化形式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汽车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孵化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并研制出国内首台高速动态新能源汽车电驱动试验台。三是深耕行业领域,参与“联盟-协会-专家委员会”平台建设。发挥国防兵工特色优势,承担重庆军民融合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任务,联合中国兵科院与“兵工七子”成立兵器“B8”协同创新联盟,带动军委科技委国防科技创新快响小组落户我校。

四、加速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一是畅通“全链条”技术创新链。积极支持早期成果开发、测试和原型建设,同时着力开展成熟成果的投产前试验、工艺改进和试生产,构建“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化”的完整体系,既重视“最初一公里”,又打通“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797项,转化金额7.6亿元,其中纳米时栅成果作价1亿元与中国通用联合成立国测时栅公司,产业化成果被誉为“中国精度”,获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二是完善“多元化”金融服务链与政府、龙头企业、社会资本共建成果转化基金,形成“种子基金+创投基金+科创贷”的资金池,加速成果商业化、市场化。累计支持企业46家,其中2家成功上市、8家正在首次公开募股。三是打造“全生命”周期孵化链建立了“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四级孵化载体,累计孵化企业300余家,产值突破100亿元。

   主办: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版权所有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办

ICP备案:渝ICP备11001970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 5000000005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0248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