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聚焦“AI+教育”深入推进教学研究型产业学院建设
人工智能、5G、大数据与教育加速融合,推动教育信息化向教育数字化快速演进。“AI+教育”已成为教育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单独设立人工智能学院,对接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需求与发展,围绕“服务0~12岁儿童成长”和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办学特色,通过跨学科、跨机构的合作研究推进专业人才培养符合智能时代的新需求。
一、对接产业企业,创新产教融合模式,带动人才培养改革。一是以“三链”衔接机制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实体。学校以人工智能学院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发挥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深化产教融合,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三链”有效衔接机制,打造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学生实习、学生就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的博能数字孪生卓越工程师班,将推进博能数字孪生产业学院建设。学校与23家相关企业开展订单式卓越工程师培养,近三年共培养19个班次500人,毕业后大部分直接进入高新技术企业。二是以行业需求为中心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方式,推进科创实验室建设,组织师生参加“互联网+”“蓝桥杯”“华为ICT大赛”“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等教育部A类赛事为代表的各项学科竞赛,累计参赛人数1000余人次,获得国家级奖项17项,省部级奖项45项,学生专业能力稳步提升。近五年,学校培养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领域的本科毕业生2000余名,行业就业比例逐年提升,2名学生入选重庆市卓越工程师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凸显。
二、面向发展战略,持续优化专业课程布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一是紧扣“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强化专业内涵建设。重点面向“33618”软件信息服务的五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智能网联和新一代电子信息的万亿级支柱产业集群,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类)等专业,不断提升专业内涵建设质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先后成为重庆市特色专业、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二是全面落实OBE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深入课程改革。针对人工智能领域,制定以产出为导向的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有效提升课程体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匹配度。近年来,该领域共建设市级一流课程9门,市级思政特色课程5门;主持市级教改项目8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出版教材6部。三是优化实验实训条件,助力教学评价改革。学校先后获得重庆市首批普通本科高校新型二级学院、重庆市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充分利用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项目、新型二级学院建设资金等,累计投入3000万余元,建设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中心、计算机实验中心与物联网实验中心、科创中心等,初步建成市内领先的教学科研实验条件,专业支持产教融合、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教学、学生专业成长,其中“计算机专业课一体化平台”累计完成近百万次评测,代码行数超过两百万行,全面助力教学评价改革。
三、聚焦应用需求,协同提供社会服务,推进科技创新改革。一是汇聚跨学科资源,不断完善平台布局。围绕大数据智能化及应用服务,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一系列市级科研平台。电子信息学科立项为重庆市“十四五”重点学科,交互式教育电子工程研究中心立项为“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儿童大数据工程实验室立项为“重庆市重点工程实验室”,儿童教育大数据分析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团队立项为“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同步构建4个校级研究所和7个校级工作室,市校级科研平台布局完善、相互支撑协同发展,为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平台支撑。二是对标硕士授权标准,持续实施学术支持。围绕大数据分析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物联网、信息安全、神经网络等开展学术研究,取得较为丰硕、具有特色的科研成果,为成果的成功转移转化提供学术支持。近年来,人工智能学院共立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41项,发表SCI论文一二三区高水平论文36篇,CCFA类顶会论文2篇,出版专著12部。三是对接行业应用需求,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学校紧密对接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产业、数字孪生技术产业,积极与近20家市内外企事业单位承接横向项目,提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共完成企业委托的应用开发和技术服务横向项目16项,2023年完成大体量100万级别以上的重大横向项目2项,授权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5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