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邮电大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聚焦制度设计、课程建设、实践育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团队建设,全方位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与提质增效,有效服务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努力培养大批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强化制度设计,筑牢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根基。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坚持顶层设计、整体规划、系统推进发展理念,建立校党委抓总、部门协同、综合发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制机制。校党委书记分管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抓总,直接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设置、师资引进、教学资源建设、教研教改、人才培养上始终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教学总目标,确保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构建部门协同机制。学院积极与宣传部、教务处、研究生院、学工部、人事处、财务处、团委等部门沟通协作,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推进三全育人落实落细。三是完善“2+4+N”制度体系。印发《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实施方案》2项指导性文件,学院制定发展运行、教育教学、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4类制度,内含《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工作规范》等系列文件,保障思政课教学高质量运行。
二、强化课程建设,厚植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优势。一是优化课程体系。在开好建好六门主干课程的基础上,独立设置“思政课实践教学”必修课,全面开设“四史”系列选择性必修课,开设校本特色选修课“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思想概论”,教学中注重讲深讲透讲活党的创新理论蕴涵的道理、学理、哲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效果更优更实。二是打造特色教学模式与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理论主课堂+实践大课堂+网络新课堂”三维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教学设计与课堂组织管理的立体化发展,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深度转化;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组建督导工作专班,确立包括院领导、院督导、课程负责人及同行听课在内的系统完备的院内听课督导制度,实施“三单一书一报”(即督学督教督管三张清单、督导建议书、督导简报)机制,确保发现的问题闭环整改到位。三是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原理”课程聚焦重庆革命历史及乡土文化制作短视频186个,获赞343万多个,累计播放量超1亿次。“毛中特”课程编制知识框架思维导图,详细梳理知识点体系。“习概论”课程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融入教学,形成系列专题教案;“纲要”出版教辅读物《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故事》(发行16万册),编撰《精神无价——五十位优秀科学家的家国人生》《刘伯承与重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虚无主义批判”教学案例集》等系列教辅材料,制作精品慕课视频40个。“德法”开展知识图谱建设,梳理出150个课程知识点并构建学习资源路径图。经过建设,“纲要”“原理”被认定为市级一流课程,其他课程均为校级金课。
三、强化实践育人,用好社会大课堂育人资源。一是打造实践教学特色品牌。“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探索形成“内容模块化+运行平台化”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实践与课外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网下实践与网上实践、团队实践与个体实践的有机统一,打造以“课赛融合”品牌教学活动为重点和标志的六大教学模块——“品牌教学活动”“国情调研”“经典阅读”“正能量分享”“典型案例网评”和“红色主题参访”,连续举办了九届“课赛融合”品牌教学活动,累计近4万名本科生参与,打造了“舞台上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实践教学品牌。二是数字化助力实践教学新样态。顺应数字时代发展趋势,依托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建设“红色通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设置红色通信史展区、收发电报互动体验区、CAVE沉浸式空间等功能板块,该中心获评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和重庆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三是校馆协同善用社会大资源。积极建设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与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刘伯承同志纪念馆等10余家单位签署实践育人协议,常态化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与国情调研中长本领、增见识、强信念。2023年,“思政课实践教学”被认定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相关经验做法被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报道。
四、强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升协同育人效果。一是发挥共同体牵头单位引领示范作用。学院获批重庆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培育单位,组织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重庆第39中学、天台岗小学、南山珊瑚实验小学等成员单位,系统梳理各学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衔接点,常态化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推动各学段有效衔接。二是组织系列共同体学术研讨会。与南岸区教委联合举办“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学研讨会”,交流分享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做法、经验,推动南岸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深度发展;与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联合举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题研讨会,推动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创新发展。三是积极推进川渝历史文化进课堂。通过川渝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与转化,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示范建设,以重庆革命历史文化为重点,凝练典型案例,编制重庆市大中小学思政课现场教学方案,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案例库,为大中小学思政课现场教学奠定基础;建设川渝历史文化教学视频库(300多个短视频),探索运用教学案例、短视频等资源提升思政课质量的全新路径,有效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五、强化教学团队建设,夯实课程育人的人才基础。一是分课程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以思政课课程体系为依据,分课程建立教学团队,按“双带头人”标准配齐配强课程负责人,明确课程建设及教学团队建设职责,划拨教学团队专项建设经费,常态化开展集体备课、教学大练兵、公开课等活动,实施课程建设及教学团队建设年度目标任务考核机制,确保课程建优、教学团队建强。二是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构建上级调训、学院年度培训、课程集训和个别培训相结合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体系,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为参赛教师搭建磨课小组,相关工作量纳入学院绩效体系;支持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设立院级教改课题,积极培育校级及市级以上教改项目及教学成果奖;落实“教育数字化”和“数字重邮”建设战略,全面提高教师数字化教育教学技能和水平,全体教师均能熟练使用“雨课堂”“学习通”等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数字化教学。三是实施青年教师发展支持计划。针对学院教师队伍中青年博士比例日益提高的实际,制度化实施青年教师辅导计划,为入校2年内的青年教师配备教学辅导导师,充分发挥导师传帮带作用,为青年教师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创设有利条件、提供制度保障,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站稳站好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