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教育部工作要求,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谋划、合力推进,创新构建“三位一体”法科学生就业工作新格局,全力促进法学毕业生更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注重三个面向,彰显法科学生就业使命。一是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创新实施“探岳计划”“潜海工程”,鼓励毕业生到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将中央国家机关政法类定向招录、各省市定向选调及政法专项招录等项目作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引导毕业生投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法治建设,与各级政法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联合推进就业实习项目。近3年,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超毕业生总人数64%,其中七成以上奋斗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一线法律服务岗位。二是面向新重庆建设。围绕服务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构建“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结合专业学科特点,连续多年邀请共青团重庆市委到校开展“西部计划”招募宣讲会,引导毕业生留渝基层就业。举办“新兴职业风采大赛”,搭建在渝企业就业平台,举办“川渝注册会计师协会专场”“重庆证券类企业专场”等重庆地区企业专场双选会,为毕业生提供重庆地区就业岗位2万余个。近5年,超过1.3万毕业生留渝就业,一大批学子活跃在重庆基层治理、法治建设等战线,为新重庆建设提供了坚实法治人才支持。三是面向涉外法治保障。构建涉外法治战略布局,聚焦涉外法律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提升,建立校内外协同培养实务训练体系,着力培养符合涉外法治工作实际需要的涉外法治人才。成立涉外法治奖学金体系,支持学生围绕涉外法治领域出国研学交流。强化与国外大型企业、法律服务机构深度合作,持续建设一批海外就业实习基地,每年选派学生到国际组织、政府涉外部门和跨国企业等单位实习。2023年,本科毕业生出国深造率达4.2%,从事涉外法治相关工作毕业生比例超6.5%。
二、坚持三维贯通,夯实法科学生就业能力。一是贯通就业与课程融合。开设“法律职业技能”“法律文书写作”“法律职业礼仪”“律师非诉业务操作技能”“企业法律实务技能训练”等60余门培育法律执业能力的专业课程,遴选150余名经验丰富的法律实务专家、就业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资深HR等组建就业指导师资库,与专任教师、实务导师、生涯导师共同参与,打造融合“理论学习、实习实训、职业发展”为一体的法科学生培养体系,有效提升学生法律职业能力。二是贯通就业与实践互补。立足“务实人才”培养特色,构建“模拟教学+诊所教学”的社会实践与“集中、分散、替代”的专业实习模式,依托法律诊所、金杜研究生法律援助中心、民法典宣讲团等社会实践平台,强化法科学生专业实践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学生法律文书写作、诉讼策略、法庭辩论等职业技能,走出了一条跨界思维培养、专业技能实训相互促进的创新型法治人才培养道路,推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实现有效衔接。三是贯通就业与招培联动。建立法学人才培养“招培就”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就业反馈、招生和人才培养常态化联动机制。对去向落实率较低、专业建设成效较差的本科专业暂停招生,动态调整法学类人才培养方案,新增9个“法学+”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瞄准市场对高端法治人才的需求,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宽口径、厚基础综合型法治人才。
三、聚焦三条路径,拓宽法科学生就业渠道。一是多元汇集岗位资源。坚持把就业信息工作作为推动就业工作的基础和先导,组建1个校级就业信息团队,成立17个院级就业信息互助小组,立体式收集、发布就业信息。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学业导师、学生党员干部等师生朋辈力量,实现就业信息智能匹配、精准推送,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就业信息工作格局。今年以来为2024届法学专业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2.8万余个,岗位数与毕业生人数比超6:1。二是深入开展访企拓岗。持续加大法律类行业的拓岗力度,与走访单位在定向人才培养、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各法学学院结合学科特点和办学特色,深入走访用人单位,深度了解企业用人需求,推动供需精准对接。今年以来,校院两级已开展访企拓岗活动40余次,走访律所20余家、省市律师协会3家,与四川省巴中市、贵阳高新区、重庆汇博招聘等地区和人力资源专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拓展法律类岗位8000余个。三是发挥校友特殊作用。充分发挥校友促就业作用,建立31个省区市、港澳台地区和海外校友单位招聘信息群,设立24个异地就业指导中心,每年举办2场校友单位大型综合类双选活动。建立校友帮扶毕业生就业群30余个,聘请413名校友担任“西政英才推荐大使”,帮扶学生2000余人次,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从就业指导到创业帮扶,从职业讲坛到捐赠支持,全球校友和各地校友会出实招、下真功,全面助力学校就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