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主动对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要求,系统总结本科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协同发展的实践经验,以建设特色应用型大学为主线,推进普职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以及师范与非师范融通发展,打造“三教四融”人才培养特色,引导各专业主动对接和系统支撑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和“服务0~12岁儿童成长”特色办学,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加强普职融通,着力增强学生职业胜任能力。一是建立职业教育本科专业布局。申报首个职业教育本科专业“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建立健全综合素质培养、专业能力训练、职业倾向引导互融互促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加强职业能力倾向课程建设。在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新增“职业能力倾向课程”板块,探索动态化实施职业能力倾向综合测评,引导42个专业设置2-4学分职业资格(资质、测评)课证融通学分;建立健全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体系,全面启动“以考代修”“课证学分”认定工作,引导学生通过考取行业职业资格(资质)证书替代学分,加强对学生在行业规范、职业道德与伦理等方面的教学考评。三是强化同职业院校开展人才联合培养。积极与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五所重庆市“双高”职业院校开展“专升本”联合培养,与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职院校合作开展“3+2”专本贯通培养,与重庆市旅游职业学院、重庆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三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开展“3+4”中职—本科贯通培养。
二、加强产教融合,着力增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一是优化与产业相链接的专业布局结构。聚焦重庆市“416”科技创新的数智科技战略布局,围绕“33618”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新增设立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网络与新媒体等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专业,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相互促进。二是共建与行业企业相联动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密切跟踪学科专业、行业企业前沿知识和技术,对接产业标准,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协同联动,共建课程资源库、真实项目案例库,加强优质自编教材建设使用,推进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三是建设产业资源深度参与的教学基地。出台《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管理方案》,通过供需对接、流程再造,积极打通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鸿沟,立项建设市校两级现代产业学院,引导产业资源深度参与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化校企合作,持续推进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目前已经完成首批20个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着力推进第二批15-20个基地立项建设。四是多措增强教师实践专业素养。邀请行业产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负责人、承担课堂教学、参与课程改革,深化行业产业参与专业共建,定期选派教师深入行业参与技能锻炼及岗位实践,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加强科教融汇,着力增强学生创意创新能力。一是改革科教融汇项目式课程。推进“以研代教”课程改革,以科研项目的成果产出为主线开展教学,吸纳学生参与并承担一定的科研项目工作任务,通过讲座、学术沙龙等建设研讨式课程,完成项目成果的产出,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二是构建科教融汇特色化平台。向学生开放各级各类科研基地,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打造一批科教融汇平台。建立健全平台课程开设、学分认定、导师准入与退出、建设成效评价等管理制度体系,举办以学生学术报告为主要形式的科教融汇论坛,加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帮助学生获得终身成长。
四、加强师范与非师范融通,探索学生多元个性培养。一是完善复合型专业辅修。完善《本科生辅修专业管理办法》,设置小学教育等3个师范类辅修专业,实现非师范专业学生占辅修学生的56.25%。结合两大办学特色,开设儿童语言艺术与教学、儿童营养与食育、心理发展指导与健康、生命与健康教育、国际中文教育、教育经济与管理等10个儿童教育领域微专业,培养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加强跨学科课程建设。引导非师范专业主动对接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在多元个性发展课程中增设“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引导师范专业围绕教师职业发展方向,通过生产性教学或集中性强化训练加强学科交叉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