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门动态 > 高校信息

重庆医科大学打造成果转化新高地 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日期: 2024-01-02
字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高校是科技成果产生的重要源头和核心基地,是技术转移和技术产业化的主力军。近年来,重庆医科大学积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重大机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医学教育与医疗资源优势,培育壮大振兴发展新动能,全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一、推进原创技术攻关,释放科技创新蓬勃活力

(一)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心理智能评估机器人项目。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数量快速增加。为实现对阿尔茨海默病早诊断早干预,加速推动临床研究和产品上市,附属第一医院吕洋教授团队与重庆大学李文沅院士团队合作开展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心理智能评估机器人研究。该项目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认知障碍疾病评估量表模块的智能化测试,提高了诊断效率,实现了评估无人化、评分自动化、诊断精准化,机器评分和医生评分的一致率达到87%。该项目在20228月成功斩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银奖,并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专利9项,作品著作权2项。该项目由重庆医科大学与重庆大学以知识产权作价投资800万元共同成立“重庆知熠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将获得“环重医创新生态圈创新创业种子投资基金”(简称“种子基金”)80万元的资金支持,为广大的认知障碍患者及家庭带来更全面、更科学的全程管理方案,为早日实现“健康老龄化”贡献一份力量。

图 吕洋教授为居民进行爱心义诊与产品实测

(二)“气道打开体位自动调节装置”项目。附属第一医院杨相梅团队研制了一种全新的气道打开体位自动调节装置,适用于支气管镜、气管插管、困难气道、心肺复苏等,代替人工方法,以实现安全无创、自动、及时、准确地打开气道,并维持气道处于持续打开状态。该装置荣获第五届全国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第四届中华护理学会创新发明成果三等奖等10个奖项。已被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和南非发明专利1项。该项目拟设立公司进行转化,待公司成立后将获得环重医种子基金80万支持。目前装置仍在不断升级换代中,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耐受性、舒适性,增加其便携性、智能性。

图 杨相梅教授携装置参展与产品实测

二、多措并举畅通渠道,推进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重庆医科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重庆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不断完善优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通过“放管服”改革等一系列举措,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调动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助推学校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近期,全校科技成果转化累计交易17项,转化合同金额超千万元,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种子基金作为学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抓手,现正面向全球遴选医学类创新项目,目前已挖掘对接储备项目80余个,累计推荐至专家评审有转化前景的项目51个,其中22个项目已通过投决会审议同意投资支持。后续种子基金将给予优质项目单次最高80万元的资金支持,持续发力破解成果转化融资难题,帮助更多科研人员跨出创业第一步。

图 种子基金立项会

未来,学校将着力打破科技创新供需之间的藩篱,激发创新活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构建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让一切要素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增强高质量科技有效供给,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主办: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版权所有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办

ICP备案:渝ICP备11001970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 5000000005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0248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