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着力在抓好阵地、做好研究、办好宣传上下功夫,让中医药文化瑰宝焕发新的光彩。
第一,着力抓好文化阵地,激发中医药内生动力。一是打造中医药文化阵地堡垒。以三峡中医药文化发展为主线,建成三峡中医药文化馆,再现三峡“巫医文化”发展源流、夔门郑氏温病学派崛起,历数杏林人物韩保升、梅彪、刘以仁、王文选等一代名医。融中医药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为一体,创新图片、文字、实物、互动体验形式,凸显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二是筑牢中医药科技阵地堡垒。建成三峡中药科技馆,集中展示三峡特色中药资源,设有三峡中药资源与产业发展、三峡优质优势中药、三峡珍稀濒危药用物种抢救保护研究、民族民间药、魅力中药和中药标本库等展区,馆藏各类中药标本共计1.2万余件。应用现代科技,融展示与互动、教学与科研、合作与交流、收藏与制作于一体,形成“开放式、互动化、共享型”三峡中药科技知识服务平台。三是夯实生命科学阵地堡垒。建成生命科学馆,以“诠释生命、了解医学、维护健康”为宗旨,设有生命之源、生命之光、生命风采等展区,收集1078件珍贵标本,在生命科学展示中渗透健康生活理念。近年来,学校获评重庆市科普基地、重庆市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首批科普重庆共建基地,先后接受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全国旅行研学基地评审。
第二,着力做好学术研究,深耕中医药文化厚土。一是组建专家团队。成立三峡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心和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组建三峡中医药文化研究团队,积极组织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承办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年会和长江三峡中医药文化研讨会等多项全国学术会议。二是挖掘文化史料。学校科研人员深入长江三峡腹地及周边地区,挖掘中医药文化相关史料;赴重庆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巫山图书馆和奉节县图书馆等地开展中医药文化调研,搜集整理三峡中医药文化相关资料,奠定中医药文化研究理论基础。三是开展学术研究。深挖三峡中医药文化形成的背景和学术特征,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推广三峡中医药临床应用。已整理《王文选医集》《三峡名医医著选》等100卷(册),出版65卷(册),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重庆市级中医药研究项目8项,获得重庆市第十届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1项,出版《长江三峡中医药文化研究》《长江三峡中草药资源》等研究专著5部,提高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发展力。
第三,着力办好宣传教育,营造中医药育人氛围。一是增强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应用三峡中医药文化资源和系列研究成果,讲好三峡中医故事,增强医学专业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探索医学高职人才培养改革,系统构建“课内与课外”结合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平台,建立“过程与结果”结合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将中医药文化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提升群众中医药文化素养。优化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场馆,打造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养生和中医药体验为主题的研学旅行体验中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对健康生活的美好需求,营造文化育人良好环境。学校举办中医药文化节,开展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专题文化科普活动,2020年科普受众达62085人次。三是开展线上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聚合融媒体力量,拓展中医药文化宣传途径,采用VR全景视频形式,制作“云游三峡中医药文化馆”“三峡名医系列动画”等视频资源,丰富中医药文化宣传的载体与平台,打造特色中医药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