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南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课程育人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通过建好三类课程、做好三全融入、用好三维保障,着力推进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
第一,建好三类课程,确保课程育人“抓准”。一是建好关键课程。制定实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指导导向、基本要求、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保障措施。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教材内容中,于2018年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识教育课,自2019级学生全覆盖开设3个学分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实现全覆盖、贯穿全过程。二是建好专业课程。以100门课程思政重点课程建设为“点”,以500门专业核心课程为“线”,以全体课程大纲修订工作为“面”,构建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的课程思政建设生态体系,分类设置各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任务和育人重点,着重强化专业课程的价值观教育引领地位,将担当精神、社会责任感等作为课程育人的必备品格。三是建好特色课程。学校结合实际,统筹通识类课程,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四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宪法法律开设“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大国三农”等思想政治理论特色课程群,要求本科生应从中修读1门课程。
第二,做好三全融入,确保课程育人“抓实”。一是覆盖专业教育全课程。统筹推进全校6000余门课程的大纲修订工作,每门课程每个章节设置包括认知类、过程与方法类、情感态度价值观类在内的三维目标,将育人元素植根于每门课程的每个章节,实现教书与育人深度融合。二是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将修订课程大纲、优化课程内容、规范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严格教材选用、创新考核方式、丰富教学资源等全面纳入课程思政建设范畴,并按照学校实际明确哲社类、理工类、文化艺术类、师范类、农科类等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任务与育人重点,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在整个教学要素中“落地生根”。三是贯穿教学管理全过程。坚持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的重要评价内容,注重教师政治理论素养、价值引领能力考查评价,及时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及时纳入绩效指标体系。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等各类成果的遴选过程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优秀建设成果的支持力度。
第三,用好三维保障,确保课程育人“抓深”。一是细化政策保障体系。学校先后印发《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课程思政项目实施方案》《课程思政建设“七个一”工作方案》《“课程育人”——“培元计划”实施方案》《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任务与育人重点指引表》《课程思政项目建设任务指引》等制度文件,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系统化和整体性设计。二是强化培训交流体系。强化学校、学院(部)、系、教研室之间的上下协同联动,建立立体式、网格化的课程思政培训交流体系,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动力“输入”到每一位教师。三是优化条件支撑体系。学校党委书记挂帅组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集中优势专家团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集中攻关。每年统筹课程思政建设经费100余万元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研究提供经费支持。建有多功能培训室、角色体验室、微格教室等场所,为教师开展磨课研课提供场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