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高校信息

重庆理工大学下好“四字”功夫扎实推进高水平新工科大学建设

日期:2021-03-26

重庆理工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和重庆市重大战略部署,传承发扬“工以建国、技以利工”的红色兵工基因,充分发挥以工为主、工管结合的学科特色和长期积淀的工科优势,大力推进高水平新工科大学建设。2018年,学校成功跻身重庆市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行列,成为全市4所立项建设高校之一。

第一,在“融”字上着眼,创新学科组织模式。一是聚力提升学科专业质量。把学科交融、专业交叉作为新一轮工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核心,着力打破学科壁垒、学院界限,以车辆、机械、材料等优势学科为基础,积极发展“人工智能+智能汽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会计”等特色学科专业群,大力构建新工科与优势学科、优势学科与传统工科以及工科与人文社科之间交叉融合的特色学科专业发展体系。以博士授予单位建设为契机,着力凝炼特色优势学科,带动传统学科转型升级,工程科学学科跃居ESI全球排名前1%,工商管理学科跻身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20%;智能制造、智能汽车2个学科群获批重庆市 “人工智能+ ” 学科群,成功设置人工智能二级学科。二是着眼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红黄牌预警机制,瞄准产业和市场需求侧,实施学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积极构建与新技术、新产业高度契合的学科专业结构,将就业率、第一志愿录取率、办学条件、社会影响力与招生计划挂钩,主动撤销理论与应用力学等停招专业,大力兴办机器人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等重点热点新工科专业,实现学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对接重庆市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三是积极建好学科专业平台。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重组大数据、软件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等专业,联合两江新区成立重庆两江人工智能学院。坚持优势互补、共建共享,整合车辆学院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和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等5个专业,组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获批市属高校新型二级学院建设项目。聚焦创新驱动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动成立兵器B8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先进技术研究院,助力新工科专业建设。

第二,在“改”字着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一是优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坚持OBE教育理念,把握新工科建设、产教融合发展契机,围绕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强调工程类专业对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全面制定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学分改革、课程改革,突出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等,重塑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行业、企业、产业急需的应用型、创新型精英人才作出系统的整体性安排。二是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制定实施《振兴本科教育行动方案》,召开全校本科教育工作大会,把本科教育是学校立校发展的生命和根基凝聚为全校上下的基本共识。强化专业内涵发展、分类发展,实施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国际化专业建设项目,引导各专业突出特色、错位竞争、迸发活力,已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加大专项经费投入,支持《汽车构造》等工科类专业课程进行改革。积极鼓励教研教改,丰富教学技能大赛,发挥职称评审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将专家跟踪听课一年的教学效果评价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硬条件。近5年新增立项重庆市高教改革研究项目80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总量42项,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新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成国家级、市级众创空间4个。三是提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效。制定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项工作方案,重磅推出一系列有力举措,引导激励工程类专业全面推进认证工作,重奖取得阶段性进展或通过认证的专业,形成了“学校主导、学院主体、全校协同”的上下“一盘棋”工作格局。学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第三,在“同”上着力,提升工科人才培养成效。一是强化协同育人基地建设。坚持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境内与境外、教学与科研的交叉融合,积极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校外企业实践平台和新型高端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积极整合学校、政府部门、企业、境外等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协同育人实践平台,重点建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市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和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1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与企业共建校外工科实习育人基地124个,其中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二是丰富协同育人项目选择。面向产业、面向先进领先技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以行业需求引领供给侧改革,构建起由学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协同育人体系。通过培养模式改革、国外资源引进、国内资源协同、各种高级研修班等多种手段与形式,积极探索中外联合办学、中外实验班、中企海外“3+1”以及校企“3+1”订单式培养、本科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等多种培养模式。学校有12个学院与50余个企业签订了院企人才培养协议,合作举办“教改班”,共覆盖全校30多个本科专业。近5年,学校70%以上本科生融入协同育人,学生学习积极性、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明显提升。《地方工科院校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获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三是积极探索发展产业学院。面向产业及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深入开展校企、校政、校校合作,先后成立重庆汽车学院、重庆知识产权学院、两江国际学院、重庆两江人工智能学院、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打造了人工智能领域“两院一园一中心”的产教融合全链条协同育人格局。

第四,在“活”上着墨,汇聚强劲发展动能。一是用好用活人才。充分发挥重庆市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庆市院士专家工作站、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站和重庆市海智工作站等“一区四站”平台优势,通过全职引进、在职培养、出国深造等形式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不断拓展“新工科”视野和工程背景,采取特殊人才“一人一议”、优秀人才低职高聘等多种通道吸引优秀“新工科”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在品牌学科、特色专业、精品课程设置领衔教授、首席教授和主讲名师“特聘”岗位,给予专项岗位津贴,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带头引领作用,汇聚了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重庆英才等省部级以上优秀人才267人次,获得“重庆市海外留学人员先进工作集体”“全市人才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二是坚持创新引领。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以学校原创“纳米时栅”理论成果和重大技术发明为基础,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合作在渝布局建设中国通用集团西南中心,加速时栅技术产业化进程,提升我国自主可控机床装备核心技术水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精选“新能源汽车智能检测与装备研究院”等3个项目入驻西部(重庆)科学城。瞄准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优异成绩通过科技部、教育部评审。成立先进技术研究院,大力建设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平台。三是汇聚海外优质资源。实施关键合作伙伴建设工程,推进学校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普渡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建立“海外关键合作伙伴”关系,每个工科学院建立2-3个院级关键国际合作项目。以“一带一路”工科高校战略联盟为依托,逐步搭建与俄、波、德、韩、日等国外高校深度合作网络。推进“双语师资赴海外进修计划”“一流学科人才梯队建设派出计划”,重点选拔以工科为主的特色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中青年专业教师赴国(境)外访学进修,积极搭建国际协同创新团队,共建联合科研平台,打造国内科学研究共同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

微博

"六稳""六保"
线索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