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发挥思政课在铸魂育人中的关键作用,“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坚持做到“五抓五强”,不断推动思政课创新创优,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
第一,抓体制机制建设,强化组织领导。一是出台方案。将思政课改革作为学校深化综合改革重点任务,出台《西南大学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对学校思政课建设做出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二是成立机构。成立校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副书记、副校长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为成员的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统筹部署思政课改革建设工作。三是形成机制。党委常委会、书记办公会、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思政课建设有关事宜,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
第二,抓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内容供给。推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形成了“1+3+4”的思政课课程群。一是一个思想统领。“1”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思政课建设。在本科阶段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在研究生阶段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课程,在思政课各门课程中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二是三个层面建设。“3”即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面思政课建设全面推进,协同发展,涵盖本科阶段5门课程、硕士阶段3门课程以及博士阶段1门课程,统筹协调各层次课程的建设。三是四个系列拓展。“4”即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之外,结合学校特色开设的革命精神系列、红色文化系列、大国三农系列、教育强国系列“四个系列”的思政课拓展课程。
第三,抓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实效。一是强化教学内容建设。加快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库建设,聚焦讲义、课件、微课“三个一”建设目标,发挥思想库、信息库、武器库、人才库“四个库”延展功能。二是严把教学质量关。严格规范课堂教学,以制度建设严格教学规范,严肃教学纪律,抓好示范观摩,推进示范教学和教学观摩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坚持教师授课互听互评制度。三是紧抓教学改革任务。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实现思政课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全覆盖,纳入实践教学成绩考核。推动思政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实现思政课教学形态革命。3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成果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
第四,抓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一是整体推进队伍建设。学校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为78%,具有博士学位比例为80%。在人才引进中适当放开本校优秀毕业博士生留校工作限制,借助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师资选聘,鼓励相近相关学科专任教师转任思政课教师;在职称评审中单列指标、不唯论文、不唯数量,创新采用代表作制度进行评审。二是系统提升队伍素质。近3年来,组织3批次共84人次赴教育部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学习考察。三是分层构筑队伍梯队。坚持“名家”引领、强调“骨干”支撑、注重“生力军”培养,打造了一支由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择优资助、教育部思政杰青、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人物、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兵、教育部思政创新团队、重庆市最可敬可亲教学团队等在内的奋发向上的教师团队。
第五,抓重点马院建设,强化课程平台。一是加大经费投入。每年设立400万元市校共建重点马院专项经费、200万元学科建设专项经费、200万元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项经费。二是加强理论研究。近5年,撰写并被省部级领导、部门批示和采用的咨政报告31份;主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类项目57项;在《光明日报》、CSSCI来源期刊发表理论文260余篇,组织编写著作35部,获科研和教学成果奖17项。三是推动重点马院建设。重庆市委宣传部与西南大学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经费、人才、政策等方面全面支持马院建设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批重庆市重点学科、重庆市双一流建设学科,获准设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