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民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让3—6岁特殊儿童得到更多关爱的建议》(第0197号)收悉。经与市卫生健康委、市残联共同研究办理,“加大财政投入”“鼓励设立融合幼儿园”“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相关事项已经采纳。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大财政投入”事项。
一是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重庆市高度重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将融合教育作为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 “十四五”期间,中央和市级投入特殊教育专项资金3.29亿元,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由6000元提高到7000元。
二是加大康复训练投入。我市在国家规定的0—6岁基础上,将康复训练、辅具适配救助年龄范围扩大至符合条件的14岁持证儿童,取消0—6岁残疾儿童家庭经济条件限制,提高视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标准。其中,11个区县取消7—14岁持证残疾儿童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将康复训练补助标准提高到2万元/年。2024年,全市共为12402人次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配置、康复医疗等康复救助服务。
三是加大学前教育资金投入。2024年全市学前教育总投入和财政性投入分别为98.56亿元和47.54亿元,将全市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提高100元,最低标准达到600元/人·年。并鼓励各区县可结合当地学前教育、财力等实际情况,适当提高补助标准。接下来,将继续加大财政投入,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进,不断完善融合教育体系,致力于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二、关于“鼓励设立融合幼儿园”事项
一是加强特殊教育学段体系拓展。支持特殊教育学校普遍增设学前部或附设幼儿园。推动有条件的区县、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举办专门招收残疾儿童的普惠性特殊幼儿园(班)。推进残疾儿童随园保教试点工作,探索开展半日制、小时制、亲子同训等早期教育康复活动,尽早为残疾儿童提供适宜的保育、教育、康复、干预服务。
二是推进学前融合教育稳步发展。积极推进医教康一体化融合发展,指导支持万州区、渝中区等6个市首批医教康一体化融合发展实验区,着力提高残疾儿童少年评估鉴定、入学安置、教育教学、康复训练和医疗救助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探索构建协同治理体系,出台《医教康一体化融合发展部门职责》等制度;建立教育、民政等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创新“政策制定—联合督导—争议仲裁”闭环管理;实施精准服务工程,推行“一人一案”个性化支持模式;开发孤独症谱系障碍等4类特需儿童专项服务包、医教康人才智能调度系统等。
三是丰富融合教育活动载体与教学模式。支持渝中区、合川区等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大力推进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教科院等业务单位在全市推广“一日生活+主题游戏”模式,科学设计适合残疾幼儿身心发展的日常活动方案,既涵盖基础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也融入多样化的游戏化学习环节。强化区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统筹协调和资源辐射功能,推动园际、校际和社会组织之间的优质游戏与活动资源共建共享,提升融合教育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度。
三、关于“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事项
一是强化学前融合教育发展顶层设计。《重庆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鼓励普通幼儿园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就近入园,推进融合教育发展。印发《重庆市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管理办法(试行)》,充分发挥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的作用。每年召开全市特殊教育工作会,规范特殊教育办学行为,促进融合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组织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作会,推动各区县建好一所标准化的特殊教育学校,为学前残疾儿童更好接受教育提供软硬件基础。
二是加强学前特殊教育政策支撑。推进《重庆市加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实施方案》《重庆市加强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的通知》《重庆市融合教育示范区评选的通知》等文件出台,全面规范办学行为。加快研制融合幼儿园建设与管理相关文件,加强政策支撑,补齐工作短板,提升学前阶段融合教育质量。
三是加强医教康一体化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市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建设,推进医教康一体化融合发展实验区建设,推动医疗、妇幼保健、儿童福利、康复机构与学校深度合作,形成学校与医院(机构)结对联动、教师与医生常态协作的格局。建立涵盖身体指标、残疾程度、智能发育、社会适应、康复保健等信息的残疾学生“一生一档”。
四、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事项
一是统筹特殊教育教师配置。实施动态管理,鼓励普通中小学(含幼儿园)引进持证特教教师,优化师资专业结构。将特殊教育基础知识和融合教学方法纳入普通学校(含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及校长岗位培训必修课程,计入培训学分。完善绩效工资追加和倾斜奖励机制,对承担随班就读、巡回指导、送教上门等工作的教师给予优厚待遇与荣誉激励,持续激发一线教师投身融合教育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二是提升教师融合教育专业能力。举办重庆市特殊教育融合发展培训,普特学校领导干部82人参培。市特殊资源中心开展3期150人的学前融合教育领导干部培训。指导特殊教育学校、融合幼儿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加强常规研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个性化、针对性。创设融合教育教学环境,精心设计与组织,开展游戏化、情境化教学活动。组织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及资源教师入户指导,推动实现学前残疾儿童家庭生活课程化。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25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