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建议提案办理复函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6804M/2024-00102 [ 发文字号 ] 渝教议函〔2024〕128号
[ 主题分类 ] 教育 [ 体裁分类 ] 人大建议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教委
[ 成文日期 ] 2024-06-24 [ 发布日期 ] 2024-06-24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231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刘玉玲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第1231号)收悉。经与市妇联、团市委、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市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完善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市教委连续3年牵头将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全市重点民生实事工作目标任务,牵头制定《重庆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联合17个市级部门构建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在市教科院专门设立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研究所,聚焦统筹心理健康专家资源、学校资源、平台资源,形成“行政推动、专业引领、基层实践、全员参与”的工作模式。2023年全市各区县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超过4300余场次,参与学生超过400余万人次,全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实现100%全覆盖,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提升至75.1%

二、针对性建议答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事关当下,又影响长远,既立足学校,又辐射家庭,是教育之责,也是社会所盼。针对您提出的“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学校教育”“强化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强化宣传引导”等建议,我委已协同市级有关部门,立足岗位实际,持续采取以下相应措施认真改进落实。

(一)持续强化校家社协同育心

一是强化部门协同。市级层面建立协同联动体系,指导督促各区县教育部门加大工作统整力度,与卫健、网信、公安、民政、妇联、财政、团委等部门深化政策协同、工作协同、信息协同,形成多跨协同、多向联动的工作格局。二是强化医教协同。指导辖区内各学校与医疗机构建立紧密关联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转介等有效制度,为所在区域中小学提供医疗帮助。探索建立“医--校联络点”,创立包点负责制的联动管理模式,开展精神卫生专家进校园、学生个别化专业服务等活动,帮助教师掌握基本的心理干预技能及心理卫生常识,畅通学校高危学生诊疗转介便捷通道。三是强化家校协同。规范家长学校、家委会建设,引导家长树立科学养育观念,优化家庭教育方式,改善亲子关系,指导家长提高预防、识别子女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积极宣传科学教育理念、重大教学政策和家庭教育知识,介绍学校教育教学情况,回应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市妇联实施“家庭教育百场讲座进万家”项目,依托市、区县、乡镇、村社四级妇联“家庭教育流动学校”讲师团1.2万成员,深入村社、院坝、企业、学校送教上门,帮助家长缓解育儿焦虑、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四是强化社校协同。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沙坪坝区成立“小沙粒”心理志愿服务队,南岸区搭建“13200”三级社会心理综合服务平台,璧山区创设“树洞口袋”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丰都县组建“青少年家庭教育互助会”。

(二)持续抓好心理健康师资培育

一是抓岗位配备。督促区县配齐配强心理健康教师,支持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招聘中,自主制定招聘计划,自主设置招聘岗位条件,自主确定笔试、面试内容,落实用人自主权。对艰苦边远地区中小学招聘心理健康教师,落实对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的倾斜政策,从市外引进紧缺高层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可不受单位专业技术岗位数额限制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资格,并可使用特设岗位进行聘用。二是抓专业培训。在重庆师范大学设立重庆市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队伍培训研修基地,举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班等3个心理健康市级培训班和1个国培项目县级中小学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培训班,参培人员达1000人次。设立重庆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ABC等级培训认证制度,实现育人队伍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全覆盖,培训认证工作将涉及28.66万中小学教师三是抓教学指导。以教育教学观输出为重点,着重考察培研实效,通过校长心育论坛、班主任心育能力展示、教师心理辅导能力竞赛等举措实现育人队伍培训、研修、实践一体化召开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展示暨教研工作会,现场示范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课例。举办首届全市心理健康优质课竞赛,评出94节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程,发布交流183节优秀课例组建教学资源包。

(三)持续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引导

一是强化学校宣传主阵地,在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全市中小学春季“开学第一课”主题教育内容,持续开展“呵护心灵 珍爱自我”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全面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思政德育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各环节。二是打造官微育心宣传矩阵,在市教委公众号“重庆教育”和市教科院公众号“重庆教育智讯”发布心理健康教育常识,阅读量超过10+会同市级部门联合开展“清朗”“净网”等网络生态治理系列专项行动,组织“网络安全进校园”活动、“戒除网瘾”警示教育5000余场次,三是提供公益性宣传资源。市教委邀请市内外知名心理健康领域专家,采取线上直播形式开展重庆市小学生心理健康科普公益讲座12期,观看人数达200万人次。市卫生健康委开通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96320),积极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干预。团市委在全市实施“心希望工程”心理健康服务项目,健全完善12355青少年服务台(站、点)心理咨询热线,护航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下一步,市教委将继续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调解各类矛盾冲突、挖掘各项优势潜力中的防火墙、稳定剂作用,坚持育心、育德、育才相结合,发展、预防与危机干预相贯通,专题课程、学科融合与主题活动相衔接,学校、家庭、社会相协同,多措并举防范学生心理危机极端事件发生。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24419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

微博

"六稳""六保"
线索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