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子堂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培养精通国际法、国别法涉外法治紧缺人才的建议》(第1172号)收悉。经与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已开展的工作
近年来,在教育部的指导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教委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落地实施,发挥好教育的优势,聚焦“人”这一根本,重点提供两方面支撑:一是促进民心相通,二是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力争做到经贸走到哪里,教育的民心工程就延伸到哪里,教育的人才培养就覆盖到哪里,着力培育内陆开放新优势,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为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作出新贡献。
2018年以来,市教委先后实施重庆市高校国际化人文特色建设项目、高水平新文科建设高校项目、重庆市国际化人文特色高校(项目)建设等,大力支持西南政法大学加快培养精通国际法、国别法涉外法治紧缺人才培养,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截至目前,支持西南政法大学开设法学学科专业8个,在校生12000余人;支持西南政法大学立项建设国家级、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23个,占全校整体专业的37.93%、79.31%;支持西南政法大学建设国家级、市级一流本科课程18门、52门。此外,支持西南政法大学建成“新闻+法学”“法学+工商管理”“法学+英语”等双学士学位项目,培育了“人工智能+法律”等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实施了“一带一路”沿线“双语双法”人才培养特色项目,培养了一大批涉外法治人才。
二、下一步工作
一是强化重大项目指导支持。以开展重庆市高水平新文科高校项目和重庆市国际化特色高校(项目)建设终期验收工作为契机,指导西南政法大学建成高水平新文科高校和国际化特色高校,指导智慧司法现代产业学院建成市级现代产业学院。接续实施重庆市内陆教育开放高地行动计划等,从经费、政策等方面倾斜支持学校加快培养精通国际化、国别法涉外法治紧缺人才,支持西南政法大学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语双法”人才培养特色项目。
二是强化涉外法治师资队伍建设支持。按照应报尽报、能推尽推原则,大力支持西南政法大学申报推荐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席学者项目人选和博士后海外引才专项人选,加快引进海外法治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支持学校通过公开招聘、考核招聘等方式引进涉外法治和小语种人才。支持学校通过全职引进、聘用、师资博士后、访问学者等方式引进一批东盟国家法学法律专家。此外,支持学校教师申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以成班、成组或个人形式,赴东盟国家有关高校访学研修。
三是强化教育教学支持。加大对涉外法治类相关专业的支持力度和监测力度,引导学校对接行业产业,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涉外法治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支持学校参加新一轮市级一流课程建设遴选,鼓励学校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重庆市普通本科高校教材管理实施细则》等相关要求开展相关教材体系和优质教材编译工作。鼓励学校跨校设立交叉学科新专业,支持开展“法学+”跨校、跨学科人才培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是强化学科建设支持。根据《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区域国别学为交叉学科门类下新设一级学科。目前,我市暂无该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但在本轮学位授权审核中,西南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两所高校提出了新增该学科学位授权点的申请。在下一轮学位授权审核中,如西南政法大学进行申报,我委将予以大力支持,同时指导学校加强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建设,发挥交叉学科驱动作用,加强区域国别学科人才培养。支持西南政法大学自主设置法学目录外二级学科区域国别法学位授予点,单列硕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
五是强化重大平台建设支持。将西南政法大学东盟法律研究中心作为外宣智库,并列入教育强市建设“四重”清单。支持建设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支持创建国家级对外话语创新平台,支持在渝举办东盟法治论坛等活动。支持东盟法律研究中心专家学者与东盟各国开展学术交流和人员培训,邀请青年法学家、青年法治工作者、青年律师等参与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发挥重庆陆海国际传播公益基金会等民间外宣平台的作用,支持东盟法律研究中心开展涉外人才交流和培训。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24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