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建议提案办理复函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6804M/2023-00373 [ 发文字号 ] 渝教提函〔2023〕184号
[ 主题分类 ] 教育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教委
[ 成文日期 ] 2023-10-16 [ 发布日期 ] 2023-10-16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0696号提案的复函

屈磊旻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解决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总量压力与结构矛盾的建议》(第0696号提案)已收悉,感谢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心和支持,该提案对我们推进相关工作具有积极作用和意义。经会同市人力社保局、市发展改革委研究办理,现回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持续攀升,受全球经济下行,新冠疫情、俄乌等国际局势、学生及家长就业观念转变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与日俱增。市教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凝聚多方合力,采取多重措施,推动高校毕业生尽早尽快就业。

一、恢复市场主体活力,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容量和质量

2022年出台促进服务业恢复发展56”“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39”“促进消费恢复发展19等针对性助企纾困政策,梳理形成128条稳经济政策包,各类助企纾困政策惠及市场主体658万户(次),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1500亿元、创历史新高,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341.6万户、增长6.6%。为更好服务市场主体,2023年初,又新出台36提信心、稳增长、强主体政策文件,并对2020年以来出台的系列助企纾困政策进行了梳理,形成了181条《稳经济政策包(第三版)》;近期,又报请市政府印发《重庆市进一步支持市场主体发展推动经济企稳恢复提振政策措施》,包括财政金融6方面36政策干货。持续释放政策红利,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和预期,不断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容量。同时,为应对经济恢复周期,岗位供给增长乏力的问题,市教委运用数字赋能,推进就业岗位资源共享共建,加快建设完善市高校毕业生智慧就业平台,加大数字赋能助推就业力度,要求所有进校招聘的单位统一就业平台注册,实现高校之间岗位信息资源共享,最大限度避免招聘信息浪费,最大力度满足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

二、动态调整学科专业,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

一是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2019年开始,我市每年对高校毕业生分别开展离校前后两次就业状况跟踪调查,调研毕业生薪酬、专业对口度,就业机会充分度、就业满意度、就业稳定性、职业发展前景等。二是动态调整学科专业。2022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等八部门印发《重庆市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的实施意见》(渝教发〔20221号),遵循服务需求、引领发展、分类建设、协同推进原则,推进基础学科专业持续稳定发展、增强应用学科专业服务社会能力、积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引导不同类型学科专业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全市职业院校紧紧围绕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聚焦重庆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2+6+X”产业体系规划,立足重庆市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区域支柱、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加快调整专业布局。重庆大学通过自主审核方式,优先新增国家急需学科和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类别,有效对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开展商务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复合型人才培养专项。西南政法大学入选全国首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涉外律师)研究生培养项目实施单位,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急需人才。引导全市有研究生的高校根据学校自身定位、学科优势特色积极主动调整对应学科。2018-2022年,我市共撤销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动态增列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撤销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增列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

三、加强毕业生技能培训,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

一是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低于2个学分、不少于32学时的创业基础课程。拓展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途径,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在10余所具有基础条件的高校开展本专科“3+1”“2+1”、研究生专业硕士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等不同层次类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试点。近年来,全市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近600门,编写出版创新创业教育教材60余部,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高校50余所。并开展优创优帮”“创始人培训计划、学生创业培训等帮扶活动,举办互联网+”等创新创业赛事活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二是实施宏志助航培训计划,教育部从2021年开始实施宏志助航计划----全国低收入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项目,对全国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免费开展培训。2022年,我市多方筹措资金将培训基地从教育部确定的6个增加到11个,按照教育部划定名额11配套实施地方计划,选拔我市高校就业创业专家库专家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开展求职技巧、就业环境分析、就业政策讲解等培训,去年共培训学生7300余名,有效提升了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能力。

四、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一是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成功争取设立国家产教融合创新示范区,并推动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扎实推动职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定我市职业教育有效对接产业发展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工作方案等,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基础,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8.7亿元支持建设了7个公共实训基地和24个产教融合基础设施项目。二是大力开展访企拓岗,2022年,采取市级统筹+校际联动+高校走访三级协同的模式开展访企拓岗,组织高校分6个批次进市内工业园区,分批次赴市外重点地区访企拓岗,依托双城经济圈就创联盟和区域高校联盟组团走访企业。2022年全市高校共走访6791家用人单位,拓展岗位12.97万个,为毕业生争取了更多就业空间。

在化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上,我们开展了一些工作,当然还存在许多不足,同时受产业结构调整,新冠疫情影响、经济恢复缓慢、毕业生就业观念趋稳、高校学科人才培养滞后等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在一定时期内将持续存在。结合您的提案,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政策保障。一是精准高效打好政策组合拳,全面加强已出台政策的跟踪调研和分析评估,常态化更新完善《稳经济政策包》,全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二是进一步优化就业见习政策,组织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活动,鼓励企业提高留用率,并按规定给予就业见习补贴和吸纳就业补贴。

二是加快学科专业调整,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一是持续开展就业跟踪调查。持续对高校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开展离校前后、毕业3-5年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评价及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收集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发挥反馈作用。二是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就业导向、高校自主多元协同的学科专业调整体系。构建重庆市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强化招生就业与人才培养、学科专业调整的协调联动。定期发布重庆市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指南,强化建设高校学科专业与区域发展需求契合度评估。支持高校主动撤销的学术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为专业学位授权点,推动传统学科专业改造升级,围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布局相关学科专业。支持高校围绕新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新环保技术、数字经济等亟需领域新增专业,提高理工农医类在校生比例;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加强培育集成电路等目录内交叉学科建设;持续深入实施《重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行动计划》;支持重庆大学以国家和重庆市重大需求为导向开展博士、硕士学位授权自主审核,积极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学位授权点;加快人工智能、储能技术、涉外法治、国际新闻传播等急需复合高层次人才培养。三是优化动态调整机制。对市级一流学科、市级重点学科实行总量控制、动态调整。以重庆市人才需求预测为基础,突出需求导向,定期发布重点支持清单和限制发展清单,将市场需求量不大、就业率偏低、建设质量不高、特色不鲜明的学科专业纳入灰名单,视情况作出限期整改、减少招生指标、停止招生等处理。

三是深化产教融合,坚持共建共育扩宽就业渠道。一是持续开展访企拓岗,继续采取市级统筹+校际联动+高校走访三级协同的模式开展访企拓岗,同时鼓励高校到市外开拓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二是指导支持高校加强与政校行企等的深度合作,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办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持续加大对市级实训基地、现代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建设指导力度,为学生实习实训搭建优质平台,帮助毕业生实现充分满意就业,更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不断提高学校、社会、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个人的就业满意度。

四是加强培训指导,提升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能力。一是加强观念引导。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求职就业观念,理性看待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鼓励毕业生到重点产业、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国际组织等领域就业。顺应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大趋势,鼓励毕业生到平台经济、众包经济领域就业二是持续实施宏志助航。持续高质量实施宏志助航培训计划,不断完善培训课程体系,结合学生学科专业,精细化开展针对性培训,提升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能力。三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广使用智能就业培训平台、职业培训券,引导高校毕业生按需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加强创业培训。培育各类创业平台,健全创业服务体系,积极帮扶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2351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

微博

"六稳""六保"
线索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