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韦玮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校企深度合作共同体,促进微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1001号)收悉。经与市经济信息委、市科技局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前期工作推进情况
(一)深化改革打造校企深度合作共同体。我市出台《重庆市加快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4年)》,通过支持骨干集成电路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应用推广,推进集成电路高水平研发平台建设,布局硅基光电子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集成电路可靠性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市级创新平台10余个,引进建设联合微电子中心、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微电子研究院等高端研发机构,建成由重庆西南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牵头、几十家企业和高校等参与的重庆市集成电路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二)推动基础前沿与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联合攻关。聚焦我市汽车、智能终端、仪器仪表等产业发展对集成电路的需求,推动中电科重庆声光电有限公司联合高校成功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飞机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成套传感器及应用”,支持和鼓励高校选派科研人员到企业工作或参与项目合作,实施重庆市千名科研人员顶岗培养计划,引导和鼓励校企双方围绕重点平台、重点项目、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等互派科研人员,推动产学研有机融合,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承担市级重大、重点科技项目50余项,获财政科技经费近1.4亿元。
三是强化创新人才培养。争取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和我市集成电路企业共同支持重庆邮电大学建设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支持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利用优质资源,共同打造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示范平台,支持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与联合微电子中心、万国半导体等意向企业共建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开展集成电路相关专业研究生定向培养试点,实现产学研良性互动。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吸纳委员的意见和建议,深入打造校企深度合作共同体,推动我市微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学科专业建设体系。以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大微电子领域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和优化力度,不断完善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机制,持续推动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相互促进,着力培育发展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微电子领域学科专业。同时,不断加强新工科高校建设,主动适应微电子产业发展趋势,主动服务制造强国战略,围绕“新的工科专业,工科专业的新要求,交叉融合再出新”,深化新工科建设,加快微电子领域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推动现有工科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形成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培育新的工科领域。培养微电子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加强“人工智能+学科群”建设,重点围绕“芯屏器核网”“云联数算用”等微电子相关产业,优化学科布局,调整专业结构,建立专业与产业对接发展的机制。
(二)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依托已建成的662所研究生培养基地,鼓励以学校为主体,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研究生联合基地特色培养模式,聚焦成渝双城经济圈微电子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和先进制造业行业共性技术难题,联合川渝地区高水平大学、领军企业或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重点实验室,组织人才培养、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等,努力培养造就微电子领域高素质人才,不断壮大卓越工程师队伍。同时,鼓励高校可在合作单位的高级职称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中遴选兼职研究生导师,并颁发聘书、明确职责、提供相应的待遇。高校在征得研究生本人及其导师同意的前提下安排一定数量的研究生进入企业进行课题研究,采用“双导师”制联合指导研究生,双方还将构筑科研及学术交流平台,定期举行学术交流活动,共享成果。
(三)推动有组织科研。瞄准国家高端器件与芯片重大需求及“卡脖子”关键技术,组织实施我是“高端器件与芯片”等科技计划重大专项,攻关汽车芯片、卫星互联网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同时,鼓励和支持我是高校与企业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组建大团队、建设大平台、承担大项目的基础上,持续产生高水平科学研究重大成果,推动学校基础研究水平全面提升和重点领域的引领突破,并带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持续产生显著成效。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制,整合西部科教资源优势及国内外科技创新力量,加强科技重大项目的产学研一体化实施,加快推进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一批原创性重大成果。
(四)加快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依托西部(重庆)科学城,加快建设重庆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积极创建国家技术转移成渝中心,发挥好国家大学科技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大创谷和创新创业学院的作用。集聚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多元创新要素,加强与地方政府、高校、企业、科技服务机构等交流合作,推动科技、教育、经济的融通创新和产教融合发展,针对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新建、优化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产业化服务、中介专门化机构、新型中试研发平台、孵化机构,对科技成果进行中试和产业化培育,实现风险共担、成果共享、合作共赢。将引导高校将科教智力资源与市场优势创新资源紧密结合,推动软件产业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和开放协同发展,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23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