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艾伦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和完善川渝高校科研人才协同创新机制的建议》(第0705号)收悉。经与市人力社保局、市科技局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前期工作推进情况
(一)推进川渝学科共建共享
一是联合四川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共同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协同发展学科共建共享,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极两中心两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共同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协同发展学科共建共享,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极两中心两地”建设的学科名单》,结合两地高校具体学科及合作意向,确定两地22所高校开展学科共建共享学科65个,围绕优势学科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法治联盟建设、艺术联盟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圈建设、西部医学中心建设。二是指导重庆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与四川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开展合作交流。联合举办2021年成渝论坛,围绕如何推进学科共建共享和提升两地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深入交流。联合推进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共用,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三是互派博士研究生交流访学,互聘兼职导师,参与对方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活动,联合开发线上线下课程,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全面落实《川渝博士后人才发展战略合作协议》,2022年招收四川博士毕业生来渝进站博士后210人,川渝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8人,联合举办全国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2场。
(二)推进资源共建共享
一是开展联合攻关科学研究。围绕优势学科联合开展课题合作研究、共建共享教学科研平台、联合开展校际学术交流。2022年市教委与市科技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实施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市教委)项目,2022年立项首批80个项目,联合资助经费4000万元。二是推动川渝成立高校、高新区、创新基地等联盟40余个,共建(省市)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9个,联合实施研发项目110项,共享科研仪器设备1.2万台(套),推动川渝毗邻区开展科技创新合作,为两地科研人才协同创新提供平台和资源支持。在首届卓越工程师大赛中,揭榜攻坚赛和创新挑战赛分别有128个和60个项目来自四川,占比分别达47%和20%。三是推进专家资源共享,遴选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24个,共享专家人才资源近3万人。在重庆英才计划、四川学术技术带头人等两地人才项目和表彰项目中互派评审专家55名(邀请四川43名,重庆派出12名)。
(三)推进人才资格互认
一是进一步推进职称和职业资格实现互认互查。2022年3月,在两地职称互认基础上,实现了职业资格证书在线互查,并共同设计上线了统一的电子职称证书,切实推动了人才评价标准化建设和网通办落地见效,惠及两地500万专技人才。二是推动两地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互认,实现川渝两地互认外国高端人才(A类),并在此基础上支持高竹新区先行先试跨省域外国高端人才(A类)和外国专业人才(B类)来华工作许可互认,为外国科研人才在两地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间流动提供便利。
(四)推进就业创业协同发展
一是四川大学与重庆市政府、重庆大学与四川省政府分别签订了市校、省校战略合作协议,成渝两地教育部门、高校等签署各类教育战略协议、合作协议、协同倡议共70份。二是举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就业创业协同发展联盟2022年春季空中双选会,中建集团、中交集团等735家单位参会,提供7.4万余个招聘岗位,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等35所高校的7000余名学生参会。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委及其它相关部门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全面对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部署,按照《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总体方案》要求,深入探索川渝高校科研人才协同机制完善工作,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
一是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开展专题调研。我委将联合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委、市卫生健康委、市科技局、市国资委等单位,聚焦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开展专题调研。调研内容包括针对高校推动基础研究、“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情况及工作中的难点、堵点,高校推动开展有组织科研、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激励机制、鼓励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等方面进行系列改革和创新的情况,以及有组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
二是进一步推进人才交流与合作。市人力社保局将围绕《部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战略合作协议》和《川渝人社合作协议》有关任务,按照年度计划安排,结合当前最新要求,不断扩宽合作渠道、丰富合作内涵、提升合作层次。进一步提升职称信息化水平,扩大两地职称信息库查询范围,优化单位查询核验功能,共享职称黑名单信息。建立集岗位发布、项目招引、成果转化一体的川渝博士后管理服务数字化平台,联合举办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探索建设川渝博士后创新联合体,加大博士后联合招收、培养力度。共同推进举办两地专业技术人员参加高级研修、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等知识更新工程项目。积极推动两地科研人才协同创新,围绕大数据、智能制造等重庆急需和重点产业领域,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
三是推进学科建设协同发展。持续统筹指导两地22所高校聚焦优势特色学科开展“双一流”建设协同发展学科共建共享。开展两地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交流、两地研究生导师交流互访培训、联合举办两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年会。深入推进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共建共享;联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推进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生互派及双学位项目等人才联合培养工作;持续推动双方互派教师交流学习,互聘兼职导师,参与对方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活动,联合开展教师招聘与培训工作。用好用活“双城”专家资源共同争创“成渝双城经济圈西部科学城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持续开展成渝双城经济圈专家服务基层活动,加大互派评审专家力度,推动智力元素与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有效融合。
四是深化联合攻关科研合作。夯实科研基础,打造重大科研平台和设施富集区。聚焦国家和我市战略需求,积极培育建设大科学装置、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科学平台,着力攻破“卡脖子”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共同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平台,为成渝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动能。深入推进市教委与市科技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每年各出资金额不低于2000万元,联合实施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市教委)项目,鼓励高校科研人员联合科研机构、企业开展联合攻关,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综合交叉领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造产教融合创新发展试验区,将科学研究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需求、融入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通过打造“科研、人才培养、产业”三者之间互动互进、相融相长的良好生态,打造产教融合创新发展试验区。加速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和大创谷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建设,切实将科学研究融入川渝两地产业发展需求,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造“科研、人才培养、产业”三者互动互进、相融相长的良好生态。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23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