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玮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高高校在线教学质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议的提案》(第1026号)收悉。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的提案对我们推进相关工作具有积极作用和意义。经与市人力社保局、市国资委、市卫生健康委和市大数据发展局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高校推进在线教学的情况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紧紧围绕在线课程建设,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创新发展,利用信息化手段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推动高校课程改革和课堂革命,有力支撑了我市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一是立项建设并认定一批在线开放课程。研究出台《重庆市高校一流课程建设计划》(渝教高发〔2020〕14号),鼓励在渝高校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以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学习成效为目标,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受众面广量大的公共课、通识课和学科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计划立项建设600门左右的市级在线开放课程。截止到2022年,认定406门教学效果好、师生评价高课程为市级线上一流课程(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二是开展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机制创新实践。全国率先成立区域统筹的在线课程建设应用指导机构“重庆市高校在线课程资源中心”,通过组织搭建重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研制在线课程建设与评价系列标准、组织区域内高校信息化教学应用系列活动、成立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形成互通共享的区域在线课程公共服务体系。
三是建立完善一系列在线课程建设评价标准。研制《重庆高校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规范了课程结构、应用方式、学习考核,明确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要求,帮助课程团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要求。编制《重庆市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评审标准》,以课程共享应用效果为导向,重点对课程的教学团队、课程内容与资源、课程教学设计、学习支持与学习效果等内容进行评价。引导高校规范资源建设与教学组织管理,加强学习效果监测,促进课程持续改进。
四是统筹推进全市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工作。自2014年以来,连续九年举办高校微课教学大赛,汇聚优质微课作品3765节,覆盖本科100%的学科门类;带动高校广泛开展在线教学,评选重庆市高校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先进典型241人,培育在线教学名师团队共22个、核心骨干教师154人;常态化开展区域高校课程建设与应用培训、经验交流120余次,根据不同类型高校学情和教情,分类实施翻转式、探究式、项目式等新型教学模式。编制出版重庆市首部高校《从慕课到金课:重庆高校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优秀案例集》,全面吸纳和集中体现了近年来在渝高校积极利用在线课程开展教学改革的成果成效。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持续强化课程建设与应用,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引导在渝高校、教师团队,因校制宜、因课制宜,建立“名师名课”机制,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建设一大批“四新”一流课程。遴选一批优质课程进行重点扶持打造,为下一步获得国家级一流课程认定夯实基础。
二是推进课程资源数字化建设,加快推动教育数字转型。依托重庆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继续加大在线课程建设力度,全面开展课程资源建设指导服务,开发建设更多高品质、成体系的数字课程资源,不断提高我市高校在线课程建设质量和应用效果,推动教育教学的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和融合创新,助力建设以数字化为特征的高等教育新形态。持续向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推送优质在线课程。
三是加强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应用,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指导平台建设方加强技术力量投入、强化应用功能研究,积极响应用户之需求,结合平台发展目标,主动研究完善建设发展中和推广应用时的各种新功能、新需求。继续加大对平台推广应用力度,通过整合现有各类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应用活动,持续提升平台用户热度,积极开展“跨省市、跨行业、跨区域”应用,通过多校合作、项目支持、联盟推广的形式,积极打造重庆特色数字资源,按要求向社会用户开放学习服务,不断提高平台影响力。
四是充分发挥大数据监测作用,提供课程质量监测服务。依托智慧教育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跟踪评价和智能反馈,实现课程应用和学情数据的全方位动态采集。通过多维数据可视化,使教学评价更加全面、立体、客观和有效,为学校在线课程建设及教学改进提供参考依据,帮助教师精准教学,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23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