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恢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切实做好家校共育工作的建议》(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057号建议)收悉。经与团市委、市妇联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家校共育工作进展情况
(一)建立健全家校共育推进机制。重庆市一直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工作,2016年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了《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2017年印发了《重庆市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密切协作,逐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家庭履职、学校指导、社会参与的家庭教育工作大格局。近年,市教委会同市妇联、团市委进一步从健全机制、建设队伍、优化内容、创新形式、纳入考核等方面完善家校共育工作举措,构建了市、区县教育部门和妇联组织以及广大中小学、幼儿园“家校共育”三级联动机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学校建立了以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等为主体、专家学者和优秀家长共同参与、专兼职相结合的家校共育骨干力量。
(二)大力加强家校共育阵地建设。全市98%的中小学、幼儿园建立了家长学校,90%的社区、80%的村社开办父母学堂,定期组织学校干部教师走进社区、走入家庭、走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法律责任与义务,讲解家庭教育理论与方法,广泛开展家校沟通工作。同时,切实发挥学校家长委员会桥梁纽带作用,邀请家长“进学堂”“进课堂”“进食堂”,让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听取家长建议意见,促进家校共育目标同向、施教同心、步调一致。全市相继创建了9个国家级、20个市级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组建了专家库、讲师团,通过专家引领、名师讲座、优秀家长传授经验,开展了大量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家校共育专题活动。
(三)积极提升家校共育专业水平。以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为依托,通过必修和选修的形式,开设《家庭教育学》《家庭教育指导》《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等相关课程,大力培养不同层次的家庭教育人才。市教委和市妇联每年有计划地培训市级家庭教育指导师骨干200人,并将家庭教育纳入区县教育部门、校(园)长、班主任、科任教师培训内容,提高家校共育整体水平。市教科院在深入开展家校共育研究基础上,出版了《新时期基础教育家校共育理论探索》《新时期基础教育家校共育实践探索》等系列丛书;市评估院制定了家校共育工作标准,开展评估监测,建立了数据库,采集家长及教师数据40余万条。组织学校参与“新时期家校共育立德树人研究实验学校”“家校社共育暨家庭教育实践校”建设工作,举办家校共育优秀案例评选,着力提升家校共育影响力、传播力。
(四)创新拓展家校共育指导服务。市教委、市妇联联合印发了《重庆市加强家校共育助推“双减”落实的十条措施》,联动家校社育人力量,推动“双减”“五项管理”走深走实。以“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家校协同,让孩子健康成长”“家校共育”等为主题,依托学校、相关社会组织,面向广大市民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公益免费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推进新媒体家庭教育服务平台建设,运用官方网站、家校平台、学校公众号以及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型网络平台,通过宣传动画、短视频、知识问答等形式,拓宽宣传渠道。实施“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素质提升行动”“情暖童心相伴成长”“生涯规划指导”等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对留守儿童、散居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残疾儿童以及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服务,送教上门、送温暖上门,为孩子们提供日常关爱和心灵成长支持。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正式实施,将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为重要“国事”。市教委将会同市妇联、团市委切实履行部门责任,充分吸收代表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将家校共育整体融入家庭教育工作,与“双减”要求紧密结合,加强协同,精准施策,同频共振,不断增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全面推进我市家校共育法制化、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切实提升我市家庭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家庭幸福、社会和谐。
(一)持续开展普法宣传,凝聚家庭教育共识
市教委、市妇联及时部署推进《促进法》学习宣传工作,联合制作《家庭教育第一课》专题宣传片,组织各区县系统学习,面向家长广泛宣传,加强学校指导服务,促进广大干部教师、学生家长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法律精神要义,学法知法,进而懂法守法。5月9日,市教委会同市文明办、市妇联、市关工委等市级部门在巴南区举办了重庆市首个“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启动仪式,向全社会隆重推出组织一系列《促进法》普法宣讲、组织一场线上线下融合的亲子实践活动、举办一期“百场讲座进万家”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开展一场“书香润万家”家庭阅读活动、组织一系列家庭教育线上有奖问答活动、推出一组优秀动画展播小视频、宣传一批家庭教育典型经验推广、启动一档重庆之声“968家长热线”专题栏目等“九个一”主题活动,送法进村社、进校园、进家庭。
(二)持续健全长效机制,高位推进家校共育
市教委和市妇联等15家市级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家庭教育指导联动工作机制的通知》,成立了重庆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落实部门任务,加强部门联动,制定并实施家庭教育“十四五”规划,逐步构建家庭教育密切协作、优质高效的新常态。加强市级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研究中心、评估中心建设,从服务开发、课题研究、评估监测等方面,促进家庭教育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发展。同时,指导区县按照“有标识、有场地、有队伍、有计划、有服务、有展示”的“六有标准”,因地制宜建好区县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研究制定年度工作推进计划,适时组织专项督导检查,进一步加强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家校共育协调推进长效机制。
(三)持续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家校共育服务
积极吸纳专家、优秀教师、优秀家长和社会有志人士成立重庆市家庭教育专家智库、师资库和讲师团,联合打造“十百千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队伍,即联合培养10个家庭教育名师,100个市级家庭教育流动学校讲师团成员,1000名家庭教育骨干,全市10000名家庭教育流动学校讲师,深入城乡村社、企事业单位、基层学校,通过微讲座、微论坛,提供家校共育指导服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育人观、成才观。同时,依托学校开设的家长学校、市民之家、妇女儿童之家、社会工作室等教育资源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培训、活动等指导服务,依托相关高校,推动分年龄段编写《重庆市家庭教育指导读本》家长学校丛书,全面提升家校共育服务水平。
(四)持续搭建沟通平台,优化家校共育途径
充分发挥社区、学校教育功能,开展各种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亲子活动为特色的家校共育特色活动,增进家校沟通,密切亲子关系,打造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品牌。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通过家校平台、QQ群、微信群、钉钉群等信息化平台,搭建固定、流动、指尖的“三级化”沟通交流课堂,宣传法律知识,交流科学教子方法,沟通家校协同教育工作。充分运用团市委开办的12335青少年服务台、依托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重庆之声打造的“968家长热线”专题栏目等新媒体手段,受理家长、青少年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热线咨询,指导家长做好科学教子、家校同心、教育同向,打造家校共育共同体,形成育人价值共识、方略共谋、责任共担、行动共进、成果共享的家校共育新生态。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22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