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放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凝聚高校院所力量 推动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建议》(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656号建议)收悉。经与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委、市财政局和市人力社保局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对促进人民健康、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两高”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市在上世纪90年代曾是全国六大医药基地之一,近年将生物医药列入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支持,市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文件;《2022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聚焦化学药、中药、生物药、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促进产学研一体、医工理融合发展,加快博唯生物宫颈癌疫苗、智翔金泰创新抗体药物等产业化进程,构建以重庆国际生物城为重点的“1+5+N”医药产业体系。”市级相关行业部门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指示要求,通力协作促进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推动陆军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聚力科技创新,加快建成重庆中医药学院,为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聚力赋能。
一、“五个强化”,推动生物医药产业人才聚集
一是强化政策聚才。围绕助推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开展人才工作创新探索。出台“塔尖”“塔基”人才政策。深入落实重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优惠政策、“鸿雁计划”等引才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生物医药等领域高层次人才,在安家资助、岗位津贴、人才奖励等方面予以支持,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2021年,医疗领域入选“重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计划”13人,入选“鸿雁计划”17人。
二是强化活动引才。高质量举办“2021重庆英才大会”,提升大会规格,首次与国家人社部合办,积极引进生物医药等产业人才,专门举办“健康中国重庆行院长高峰论坛”,围绕医学前沿技术、人才与学科建设等内容交流经验智慧,“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亲临线上致辞,对重庆抗击疫情和卫生医药事业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深入开展“百万英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为用人单位搭建高效供需平台,2021年组织召开三场“百万英才兴重庆”医药卫生人才交流会品牌活动,初步达成意向2722人,其中博士33人、硕士674人、其他2015人,加速推进人才强卫建设。2021年,包括重庆医科大学在内的在渝高校赴市外海外开展引才活动200余场,新柔性引进海内外院士7人,从市外、海外新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229名、省部级团队6个;新入选院士1名(陆军军医大学蒋建新),新增各类国家级人才85人次。实施重庆英才计划和高校巴渝学者计划,2021年新入选市级人才257名,市外海外选聘讲座教授50名,遴选培育青年学者100名。
三是强化平台育才。研究出台《进一步加快博士后事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渝人社发〔2020〕70号),通过18项有力举措加强博士后培养集聚。2021年,我市博士后科研平台累计达475个,其中生物医疗领域流动站16个;新招收博士后1017人,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博士后371人。聚焦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需求,将从业人员纳入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扎实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举办六届重庆市健康养老暨生物医药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带动促进全市生物医药行业等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
四是强化激励用才。主动请缨揭榜挂帅《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关于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工作的通知》(发改高技〔2021〕484号)关于成果转化人员评价制度改革试点任务,研究制定《改革实施方案》,印发《重庆市技术经纪专业职称申报条件》(渝人社发〔2021〕63号),建立我市专门的成果转化人员职称评价制度。技术经纪专业职称申报条件突出市场实绩评价,职称最高设至正高级,实现职称层级全覆盖。
五是强化服务留才。印发实施《重庆英才“渝快办”实施方案》,推进服务内容扩大、服务对象扩量、服务效率提速、服务力量提升、服务评价提高等改革举措,将人才服务升级至3.0版本。启动“重庆英才服务港”建设,加速构建“近悦远来”人才生态。2021年,全市累计发放英才服务卡6176张,全年提供“一站式”服务12.3万人次,在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看病就医等方面为包括生物医药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提供优质服务。
二、“三个提升”,促进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发展
一是提升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创新投入。严格按照财政教育性经费“两个只增不减”以及财政科技投入“只增不减”的要求,逐年增加对医学类高校高层次科技人才、科研创新等方面的财政性投入,大力支持医学类高校科研创新和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创新驱动发展的有关部署,调整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提升科技研发能力,确保医学类普通本科高校生均综合定额中安排8%—12%用于研发,高等教育新增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科技创新的比例不得低于30%,一流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用于科技创新的比例不得低于30%,将科技创新投入与“双一流”建设等专项资金安排挂钩。建有医学领域“十四五”重庆市重点学科22个、“人工智能+医疗”等人工智能交叉学科3个、研究生导师团队37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42个。支持医学类院校与市自然科学基金设立联合基金,加大基础研究领域投入,助推医学领域原始创新。
二是提升生物医药领域人才培养质量。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深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推行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引导和鼓励高校与生物医药产业合作进行“2+2”“3+1”等形式的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推动重庆国际生物城与重庆医科大学合作共建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国际生物城分院,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合作共建成渝药物制造工程研究中心,与重庆理工大学合作共建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与合作高校在科研项目合作及成果转化,人才交流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建立起了长期、全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有医学类相关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目前在校博士研究生1068人、硕士研究生6454人、本科生8000余人;建设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等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4个、西南大学“未来合成生物技术学院”示范性未来技术学院2个、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打造科学合理的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体系。
三是提升生物医药领域产学研发展水平。推动高校与企业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平台。大力推进各级各类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建设,组织医学类高校积极申报国家、教育部等部委和市科技局等市级部门的各级各类科研平台与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建成陆军军医大学创伤、烧伤与复合伤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医学工程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实验室,重庆大学血管植入物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陆军军医大学多肽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陆军军医大学组织工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工程实验室,陆军军医大学国家免疫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医科大学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庆文理学院创新靶向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建成各类产学研合作机构和联盟261个、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3个、市级环大学创新生态圈6个(包括环重庆医科大学创新生态圈),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具备较强国际国内影响力,有效打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中间链条。鼓励医学类高校科技人员积极参与企业创新活动,与企业加强技术合作,协同技术攻关,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和涉及社会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撑和成果支持。
三、“三个保障”,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创新能力
一是实现政策保障。立足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需求,积极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研发力量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工作,完善各类配套机制。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教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知识产权局等部门联合出合《重庆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细则》(渝科局发〔2021〕43号),将“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导向”等作为重点工作。会同重庆巴南区政府起草《关于支持重庆国际生物城建设生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地的若干措施(送审稿)》,支持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支持集聚原创性生物科技成果、打造成果转化改革试验区。
二是优化技术保障。鼓励高校院所将科研优势、平台优势、人才优势,与企业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技术优势充分融合,在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跨越发展。建设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国际生物城数字医学联合技术中心,上海交大和玖誉(重庆)医疗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围绕3D打印技术项目进行联合探索研究。重庆国际生物城与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等高校院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在共建学生实习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就业基地和人才培养与交流、知识共享、科技攻关等方面开展合作。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落地重庆国际生物城,致力于打造免疫技术创新应用基础研究和创新免疫生物制品研发的高水准研究平台。两江新区成功引进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在水土新城打造以医疗器械工程化和产业化为主要方向的新型研发机构并孵化产业化项目。同时,依托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科研力量,重庆先进医疗器械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将与本地院校实现联合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
三是落实资金保障。政府引导投资基金方面,将生物医药作为科创引导基金的主投方向之一。截至目前,科创投集团已发起设立主投生物医药领域子基金8支,总规模达58亿元,实现了VC、PE、并购等全阶段投资,覆盖了医药研发、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医疗服务等领域。已投项目达100个,投资金额达45亿元;子基金已投资我市莱美药业、润生药业、博腾制药、希尔康、天圣股份、植恩生物等优质项目。同时,为促进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进一步加大对本地生物医药的资金支持力度,此前推出的种子引导基金与重庆医科大学组建了首支专注于行业领域的种子基金,即环重医创新生态圈创新创业种子投资基金,该种子基金于2021年1月6日批复组建,基金规模为1亿元,主要对大健康领域初创科技型企业提供早期资金支持。另外,科创投集团旗下科风投也积极参与环重医生态圈建设,助推市科技局、渝中区人民政府、重庆医科大学共同签署《关于建设“环重医创新生态圈(西部医学创新高地)”的战略合作协议》。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吸纳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凝聚高校院所力量,推动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研究制定重庆英才集聚工程,深入实施“塔尖”“塔基”人才政策、博士后“倍增计划”和“留创计划”等人才政策;探索建设人才创新驿站,鼓励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聚焦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编制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归集产业人才大数据,建立高层次人才图谱;继续高质量举办“重庆英才大会”,开展“百万英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健全完善海外人才工作站管理激励机制,做大川渝籍海外人才库,多渠道发掘引进生物医疗相关领域专业人才。
二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技工院校和生物医药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根据企业和产业发展需求订单培养优秀技能人才;支持将生物医药类职业工种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等范畴,给予政府培训补贴;加快组建全市技术经纪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并于2022年内开展首次评审工作;支持生物医药类专业技术人才贯通为相关领域高技能人才,搭建人才职业发展“立交桥”;推动企业薪酬指引落地,指导生物医药企业建立科学技能人才岗位设置和薪酬激励体系,进一步提高生物医药技能人才经济待遇。
三是提升人才服务质效。深入落实重庆英才“渝快办”,加快建设重庆英才服务港,围绕“五全”服务目标,坚持“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相结合,研究制定市场化人才服务清单;提高市级部门和区县协同服务能力,为人才提供子女入学、看病就医、职称申报、出入境服务、科技咨询等全方位多层次的贴心服务,将重庆打造成为各类人才向往之地、集聚之地。
四是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高校院所开展生物医药创新,按照《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实施方案》文件要求,给予相应支持。推动高校院所落户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搭建生物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为推动重庆生物医药可持续发展及创新发展提供支持,逐步实现人才聚集、知识聚集、技术聚集和产业聚集。按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项目标准,指导相关生物医药类高校院所加强项目储备,及时将符合条件的项目列入支持,促进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全面提质增效。
五是加强资金保障。按照《关于印发<重庆市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渝财资产〔2021〕46号),遵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防范风险”的原则,借助现有环重医种子基金等生物医药基金,加强与高校的联动、沟通,发掘优质的本地生物医药创新创业项目,并提供早期资金支持和科技金融服务,帮助其早日实现产业化,助推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强生物医药领域的基金招募,加大对本地生物医药项目的投资力度,逐步完善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链布局,推动外地优质生物医药企业落地重庆,带动产业链协同可持续发展。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22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