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办理复函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6804M/2023-00059 [ 发文字号 ] 渝教议函〔2022〕125号
[ 主题分类 ] 教育 [ 体裁分类 ] 人大建议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教委
[ 成文日期 ] 2022-10-26 [ 发布日期 ] 2022-10-26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880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向葡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对家庭结构不完整的未成年人社会关爱机制的建议》(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880号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经认真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已开展的工作

未成年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市教委一直高度重视困境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就学权益,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重点采取五项举措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一是全面提升未成年人身心素质。2021年全市在沙坪坝区、北碚区、武隆区新建心理服务平台3个,培训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542名,全市中小学共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约4700余场(次)。实施体育固本行动,90%以上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课程开课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全面开展中小学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保证了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

二是落实未成年人资助保障。建立资助兜底机制,确保包括困难单亲家庭在内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及时精准资助。实现义务教育“零收费”,除“两免一补”外,免费向中小学生提供各类学习资料。在寄宿制学生资助基础上,对非寄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生活补助,执行小学每生每年500元、初中每生每年625元的标准,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失学辍学。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受惠学生168.77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儿童实现全覆盖。推进重庆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全市各区县均已建立起特殊教育学校,2700余所普通中小学校开展随班就读工作,为残疾儿童提供方便优质教育服务。

三是抓细校园安全管理。指导学校落实每月不少于2课时的公共安全课程,开展校园及周边秩序集中整治行动,深化“护学岗”建设。联合十一部门印发《重庆市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实施方案》,长效推进防治校园欺凌工作。2021年,全市中小学和城市、城镇幼儿园专职保安员配备率达99.62%,一键式紧急报警、视频监控系统达标率99.70%;封闭化管理100%,城镇“护学岗”达99.81%。全市共预警化解涉校纠纷142起,排查高危人员1826人,妥善处置因涉校矛盾纠纷引发的不稳定事件12起。

四是开展法治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教育系统春季普法活动、宪法日晨读活动,434万名学生参加“宪法卫士”测评活动协调市检察院、市关工委、市法学会等市级部门,联合开展“莎姐进校园”等青少年普法活动,重点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宣讲预防校园暴力和未成年人犯罪等方面法律知识。

五是依法保障青少年受教育权。凡符合接受义务教育基本条件的学生,依法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帮助其回归学校。强化政府法定职责,创新“1+N”联控联保责任体系,研发市级控辍保学动态管理平台,深入落实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联控联保工作机制,坚持月报告、台账式管理,扎实推动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从动态清零向常态清零转变。持续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新建和恢复一批区域性专门教育示范中心。将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纳入全市教育“十四五”规划,完善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罪错行为预防矫治体系,推动专门教育与治安管理处理、刑事处罚等配套衔接。支持合川区工读学校建成全市专门教育资源中心、研究中心和培训中心。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

二、下一步工作

我们将认真吸纳您的宝贵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困境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法治教育工作。

一是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统筹抓好心理测评、预警管理、咨询服务、应对处置、精准干预等关键环节,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室(中心)建设,从源头上做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持续建立健全心理谈话、家访沟通等工作机制,深化分类指导,重点加强对出现学习、经济等困难以及情感、家庭等变故学生的心理关注。建立完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机制,加强励志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抗挫教育等专题教育,全面培育未成年人积极健康心理品质。强化心理危机联动干预,发挥市级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专家队伍作用,打造心理问题转介咨询的“绿色通道”,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深入贯彻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发挥学校指导家庭教育作用。

二是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建设。在中小学德育课程中进一步加大法治教育的内容,加强《宪法》《民法典》《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教育。指导推动在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中有针对性地渗透法治教育,在安全、环境保护等专题教育中突出法治教育内容。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校法治教育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四落实”。充分发挥课程德育功能,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继续推进中小学教师法治教育培训,着力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法治意识、法律知识水平和法治修养。坚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进法治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三是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持续组织春季普法、宪法日晨读、学生“学宪法、讲宪法”等常规性普法宣传活动,指导学生依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学校法律顾问在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法治教育宣传的积极性,健全普法联络员制度,组织引导法学专家、法律工作者、司法工作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参与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联合市检察院,推出一批“莎姐”法治教育优质课,重点针对未成年人保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校园欺凌、家庭教育等内容,录制生动活泼、针对性强的视频课程,推进城乡法治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四是持续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权。常态化抓好农村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加大农村低收入人口教育帮扶,精准落实各项教育资助政策。加大对全市4个重点帮扶县和17个重点帮扶乡镇支持,推进定点帮扶万州区恒合乡、鲁渝教育协作、“组团式”教育援藏等对口帮扶工作。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和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学生的关心关爱工作,让城乡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2242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

微博

"六稳""六保"
线索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