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碧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建议》(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565号建议)收悉。经与市生态环境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近年来我市高校认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中,努力为未来培养具有生态文明价值观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战略部署。一是提高政治站位。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委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组织高校认真学习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落实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这一根本性、全局性和历史性的战略部署。二是列入战略规划。研制出台了《重庆市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三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研究制定了《重庆市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方案》,组织高校积极开展绿色学校创建行动。目前,重庆大学、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15所高校达到绿色学校创建评价标准,授予“重庆市绿色学校建设示范学校”称号。
(二)构建生态文明领域人才培养体系。一是优化专业布局。出台了《重庆市深化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改革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印发年度新专业设置指南,鼓励高校增设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等资源、环境类相关专业。目前,我市有重庆大学等17所本科高校、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等6所高职(专科)院校开设资源、环境类等相关专业,专业布点58个,在校生1.7万余人。二是建好学科专业。目前,我市已立项“十四五”市级重点学科265个,其中资源、环境类相关市级重点学科14个;已立项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02个,其中资源、环境类专业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入选国家一流专业198个,其中资源、环境类相关专业6个。三是开设优质课程。各高校充分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点,开设了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其中《地学景观探秘•审美•文化》等3门本科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水环境监测与评价》等课程认定为重庆市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三)深化生态文明领域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发挥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支撑作用。重庆交通大学聚焦国家、地方与行业的需求成立长江旅游学院,大力发展交通+乡村旅游、交通+生态环保、交通+人文艺术等新兴交叉学科;重庆科技学院以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为牵引,牵头成立了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重庆科技学院健康环境研究院,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领域人才培养、促进教学科研有机融合。二是大力推进示范性新型学院(基地)建设。对接我市产业发展急需,围绕绿色环保等重点产业领域,立项重庆三峡学院低碳技术与服务产业学院、长江师范学院智慧环保产业学院为重庆市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立项西南大学“兰华”化学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为重庆市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引导高校提高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水平。三是营造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氛围。结合世界地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中国水周、全国植树节等活动,各高校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宣传、服务活动,切实将生态文明理念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开展了“洁小青环保体验活动”“节水中国 你我同行”“红色百年 绿动青春”等主题活动;重庆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绿色科技竞赛”“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主题班会”等主题活动。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创新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形式。引导多学科突破界限、共同参与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理念植入各类课程和教材,打造多学科交流平台,凝聚共识、融会思想、整合队伍、集中资源,实现生态文明相关理论知识精练化、系统化。
(二)分类培养生态文明人才。落实《关于加强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对接国家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导高校聚焦碳达峰碳中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培养生态文明领域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围绕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的人才需求,大力推进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建设,促进相关专业课程与相关行业企业绿色技术产业标准有机对接,培养一大批适应绿色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深入推进长江生态环境学院建设,打造高层次生态文明人才和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三)建立生态文明教育联动机制。引导高校加强校际合作,成立教学联盟,整合优质资源,打造共享平台,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支持高校与长江沿线有关学校协同开展长江经济带绿色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工作。鼓励高校师生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深入相关企业开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学习实践活动。
(四)培养学生生活教育和行动能力。从国情世情、科技知识、生命价值、自然情感、经济模式以及消费观念、行为方式等多方面系统展开生态文明教育,使学生知晓今昔变化、明了中外差异、理性认识环境、自觉担当责任。着力培育学生知行合一精神,从日常生活开始、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参与“美丽校园”建设并发挥其“绿岛效应”。支持学生开展生态文明专题调研和社会服务实践,培育“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家国情怀和主人翁意识。
(五)完善绿色学校创建监督机制。督导各高校按照《重庆市绿色学校创建评价标准》,并结合当地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要求,进一步完善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成效考评机制。组织检查评估,会同相关部门继续创建一批绿色学校创建示范学校,力争2022年全市60%的高校通过市级绿色学校认定。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22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