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市委会:
你委提出的《关于提升我市农村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的建议》(第0172号)收悉。经与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文化旅游委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推进课后服务是支撑实现“双减”工作目标,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推动形成良好教育生态的重要举措,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市教委高度重视课后服务开展工作,制定《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等工作文件,有序推进课后服务工作全面开展。
一、工作推进情况
“双减”政策出台后,市教委立即指导各区县及中小学一校一案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严格按照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十严禁”规范课后服务管理。2021年秋学期起,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实现“5+2”课后服务全覆盖,参与教师20.67万人,惠及学生300.16万人,学生参与率98.32%,位于全国前列。各中小学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作业辅导和答疑;对学有余地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等活动,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建议落实情况
结合你委所提的建议和我市工作实际,市教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农村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推动“双减”工作走深走实。
一是优化课后服务师资。市教委将指导各区县依托集团化办学模式,鼓励和引导实力较强的城区学校对口支援农村中小学课后服务,开展“名师工作室送教下乡”“骨干名师带教培训”“互联网+教师培训”等系列项目,强化城乡师资在课程内容、活动设计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探索学校教师课后服务校际交流机制,组织区域内的优秀教师到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同时,引入退休教师、民间艺人、社会专业人士及志愿者充实农村中小学课后服务师资力量,开设特色课后服务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二是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市教委将指导各区县和农村中小学,深度挖掘区域内文化自然资源,立足学校办学特色,结合学生实际需求,聚焦文化传承、自然科技、艺术审美、身心健康等方面,加强特色课程、乡土课程、社团课程的研发,进一步丰富农村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兴趣培养、能力提升和个性发展等多方面需求。同时,我委将会同民政部门做好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指导农村中小学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索开设心理健康关爱、青春成长励志等专题课后服务课程,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三是拓宽课后服务渠道。市教委将会同市民政局、市文化旅游委指导区县和中小学进一步拓宽课后服务渠道,打破城区乡村、校内校外壁垒,吸引更多主体参与课后服务。发挥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村 (社区)儿童关爱之家等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统筹用好科普、文化、体育等方面社会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和图书馆等公共服务场馆和农村中小学的馆校合作,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开阔农村学生视野。依托重庆市基础教育公共资源平台和重庆市云课堂,开发课后服务课程资源,探索全市优质课后服务资源网络共享,进一步充实农村中小学课后服务资源。
四是强化课后服务保障。《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渝教发〔2019〕20号)明确指出,强化经费保障,各区县探索建立课后服务经费合理分担机制,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等多种方式筹措经费。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低保家庭儿童减免课后服务费用。目前,全市41个区县均已建立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低保家庭儿童减免课后服务费用。下一步,市财政局将会同市教委等职能部门制定完善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探索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区县强化经费保障,积极稳妥推进课后服务工作。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22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