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第1163号提案的复函
武春岭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继续整治校外培训机构,巩固前期治理成效”的建议》(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第1163号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经会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查处“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机构的问题
目前,全市1545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1538家,其中转型1064家、注销或停办474家,压减率99.55%。学科类校外培训有效压减后,部分“一对一”“高端家教”“众筹私教”“住家教师”等隐形变异违规学科类培训转入“地下”,隐藏在居民楼、商业体中,隐蔽性强,存在发现难、查处难、执法难等困难,各区县校外培训监管力量还比较薄弱,执法能力还有待增强,家长的育人观念还需引导、转变,全社会对校外培训治理的认同、支持还需深化。
市教委始终坚持对校外学科类培训乱象“零容忍”,按照属地监管原则,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大力查处学科类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行为,2021年4月以来,共开展联合执法8217次,处理违法违规机构1589家,通报87起典型案例。今年“五一”假期,全市各区县226个综合执法检查组,派出工作人员1127人,检查机构2300余所次,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案例57个,市级平台通报5起典型案例。目前,全市正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6月底前,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回头看”,通过系统查找问题并坚决进行整改,切实巩固学科类培训治理成果。
二、关于具体建议
(一)关于“加大学生缺乏课余自由空间不利成长的宣传力度”的建议
为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落实,市教委制定《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宣传舆论引导方案》,中央媒体推出报道10余篇,重庆日报等市属媒体推出报道30余篇;联合市妇联印发《重庆市家校共育助推“双减”落实十条措施》,引导家长缓解教育焦虑,落实家庭教育职责,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家庭教育方法,社会各方反响较好。
全市中小学校积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实施“一校一策”,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扎实推进“5+2”课后服务模式,实现课后服务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全部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不断优化课后服务内容,编制涵盖学业辅导、文体艺术、劳动技能等课后服务“菜单”,供学生自愿选择,满足学生补短、提优、拓展等学习需要。用好特级教师、骨干教师、退休教师等优秀师资力量,引入重庆市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资源,确保课后服务质量。
寒暑假放假前,各区县印发《致家长的一封信》,与家长签订相关承诺书,指导孩子劳逸结合,在完成学校布置作业的基础上,加强体育锻炼,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活动,不给孩子增加课业负担,确保孩子充足睡眠时间。各区县通过融媒体中心设置固定“双减”政策宣传栏,各校定期通过家长会、主题班会、教师集体学习等渠道,向家长、学生、教师等重点群体宣传家校共育方法;通过广播站、电子屏幕、微信群、校讯通、教室黑板报等平台,播报宣传“双减”政策及“双减”工作动态,努力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理解支持“双减”的合力。
(二)关于“利用信息化等手段形成全民监督的网格化体系”的建议
您提的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参考价值。市政府将“双减”工作作为教育督导的“一号工程”,市人大、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市纪委监委驻市教委纪监组将“双减”工作列为今年重要的督导内容。各区县党委政府统筹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发挥街镇、社区网格化综合治理和片区督学的作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专门机构,提升校外培训执法能力。目前,教育部正在建设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家长可以通过平台首页“投诉举报”、校外培训APP家长端“我的投诉”功能模块进行监督。同时,通过市教委官方网站和重庆教育官微向社会公布各区县违法违规培训行为举报电话,畅通群众监督举报途径,牵头组建了100人规模的市级校外教育培训社会监督员队伍,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群策群力,共同加强校外培训监管。
下一步,按照党中央关于“双减”工作的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教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区县党委政府,坚持校内校外一盘棋,标本兼治两手抓,强化校内减负提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加强校外培训治理,严厉打击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违规收费、预收费资金未进入监管平台、虚假宣传等行为,坚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保持高压态势,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序推动全市“双减”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22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