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市委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我市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的提案》(第0915号)收悉。感谢你们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关心,提案内容尽悉,提案建议反映了当前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于改善高层次创新人才进而支撑重庆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高层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
自国家启动“双一流”建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通过“政策引领、外引内培、夯实基础、改革推动”等系列举措,扎实推动“双一流”建设,引领我市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坚持政策引领,统筹推动全市“双一流”建设
2017年5月至今,我市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高校特色发展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重庆市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和一流学科建设管理办法》《支持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意见》《重庆市高等教育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重庆教育现代化2035》《重庆市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重庆市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等12个文件,从宏观层面、操作层面等多维度政策引领推进我市“双一流”建设。
(二)坚持引进再造,扩大“双一流”建设资源
2018年至今,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7所知名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引进电子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大学等5所知名高校联合与在渝高校举办微电子学院和软件学院、重庆智慧城市学院、重庆两江人工智能学院等二级学院;重庆医科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7所高校与中国科学院所属22个院所合作,共同推进“双一流”建设。
(三)坚持专项培育,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十三五”立项建设200个市级重点学科,“十四五”立项建设265个市级重点学科;重点支持43个市级一流学科建设,尤其是加大对市属高校7个B+以上学科和重庆师范大学数学学科的支持力度,力争实现突破;专项支持智能制造等30个人工智能+学科群建设,促进传统优势学科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通过实施一流学科建设专项,学科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我市进入世界ESI学科排名前1%的学科从2016年初的9个增加到51个,重庆大学的工程学、材料科学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
通过实施专项培育,高校办学层次实现新突破。目前我市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1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7所。博士学位授权点1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51个。实现了14个学科门类全覆盖。
(四)坚持夯实基础,加强“双一流”内涵建设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我市通过出台《重庆英才计划实施办法(试行)》、举办“重庆英才大会”等系列举措不断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在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持续实施以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优质课程、案例库、联合培养基地、导师团队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着力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在原始创新能力方面,按照建设“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的思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积极布局大科学装置,整合提升市级科研平台水平。我市高校学术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原始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五)坚持深化改革,改善“双一流”建设环境
在人才发展机制改革方面,印发系列文件《高校试行编制周转制度实施方案》《重庆市加快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措施》等系列文件进一步优化人才招聘、岗位设置、绩效管理等人事制度;在科研管理机制改革方面,形成了项目分类评价、预算调整权下放、人力资源费比例提高、结余经费留用等制度成果,激发了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在深化经费保障机制方面,我市通过争取中央投入、设立专项、整合部门资源方式,支持我市“双一流”建设。
通过以上“五个坚持”的有力措施,扎实推动了我市“双一流”建设,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今年2月14日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重庆大学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和西南大学教育学、生物学等5个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西南大学教育学也是西南地区唯一新增进入国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的学科,还弥补了一流学科中社会科学领域的空白。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结合提案的建议,为推动我市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下一步将开展以下工作:
(一)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助力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为根本遵循,致力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一是持续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统筹指导重庆大学、西南大学推进落实学校新一轮“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精准指导市属高校制定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方案,深入推进“四新”高校建设,加强项目进度跟踪、质量督导和绩效考核,组织高校研制学位点发展规划,加强高校整体条件建设,开展学位点培育工作,着力提升办学层次。二是持续实施一流学科专项行动计划。持续加强265个“十四五”重庆市市级重点学科建设;以教育部学位中心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为基础,制定市级一流学科认定标准,完成市级一流学科认定工作,精准指导市属高校制定市级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完成40个“人工智能+学科群”的验收及新一轮50个“人工智能+学科群”立项建设工作。三是推进落实《重庆市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的实施意见》,优化我市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以“服务需求、引领发展、分类建设、协同推进”分类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四是持续实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加强研究生思政教育体系、优质教学资源、科研创新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导师队伍质量、开放合作水平、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研究生教育管理智慧化等提升和建设工作,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更好地支撑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联合培养
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20年10月16日召开会议审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研究生教育也迎来了发展机遇。一是持续统筹指导两地22所高校聚焦65个优势特色学科,按照已签署的合作协议及制定的共建方案开展学科共建,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极两中心两地”建设。二是持续完善成渝两地推进“双一流”高校共建共享的机制体制,指导学会或学校不定期召开改革项目推进会,解决学校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三是指导两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联合举办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年会、导师培训会等活动,促进双方交流,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多措并举推动高校“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一是在聚集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上下功夫,紧密结合国家和我市的重大人才工程,完善实施符合本校实际的人才支持政策,以点上突破带动整体改革创新,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对聚集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带动作用;在提升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能力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增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意识,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径,既要体现主体学科优势,也要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新兴学科的产生,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特色发展,以学科建设水平提升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在增强有组织的科研能力上下功夫,要加快建立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的绩效管理模式,将人员选聘、资源配置、科研评价、人员激励与重大任务和创新贡献紧密结合起来,注重产学研结合,更要注重解决国家、地方重大需求的实效,在基础前沿与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联合攻关,形成一批具有源头创新特点、可引领国家、区域、行业发展的高水平基础及应用基础性研究成果。二是探索以科研成果转化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加强知识和技术的经济和市场价值评估,制定以专利等知识产权转化为导向的管理和考核标准。探索和试点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鼓励与发达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加大科技成果发布力度,加速高校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推动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国资委等部门一起开展科技成果发布工作,吸引国有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共同参与高校科技成果的评估评价与落地转化,提升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新建、优化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支持高校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培育高层次技术经理人队伍,缩小高校成果与商业化之间的鸿沟,突破高校技术转移转化的瓶颈。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22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