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办理复函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6804M/2022-00211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教育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教委
[ 成文日期 ] 2022-09-19 [ 发布日期 ] 2022-09-19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第0115号提案的复函

郭晓燕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城乡学校共同体促进乡村学校优质发展的建议》(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第0115号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经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 工作开展情况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推动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我委积极行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一)全面贯彻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战略部署。一是化顶层设计,出台了《关于统筹推进区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构建了城乡统筹、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的推进体系。二是强化责任落实,研究制定了布局调整、队伍建设、督导办法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强政府统筹和部门协作,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内外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强化监督考核,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指标作为对区县党政班子教育实绩考核和市政府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从2016年起对按期通过的区县给予500万元的奖补资金,调动了区县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一是创新办学模式,实施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创新基地建设、教研工作坊建设两大项目为载体,实行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联动发展,以专项引领、跟岗研修、建设基地、创建品牌等为主要形式,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实现城乡学校结对发展“全覆盖”,推进城乡学校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二是促进教育公平,改善办学条件。完成义务教育“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面改薄)”五年规划,累计投入129.6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353.1万平方米。大力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施中小学1000片塑胶运动场建设工程、中小学“校安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提高区(县)域标准化学校完成率和达标率。2021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场地达标率达到87.5%,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三)统筹乡村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一是充实教师力量,近年为农村学校配备特岗教师5014名;统一城乡教师编制,将县镇、农村中小学编制标准统一到城市标准;调整优化岗位结构比例,全市新增高级岗位3万个、中级岗位6万个,培训农村教师13.01万人、农村骨干教师上万名。探索推进“县管校聘”改革,按照教师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完善教师招聘机制,统筹调配编内教师资源,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问题。二是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建成农村教师周转房1.47万套,落实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政策,累计投入10亿元以上,农村教师待遇稳步提高。三是推进教师交流,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深入推进,校长交流比例达到符合交流人数的38%,其中优质师资交流比例达到23.1%,师资配置均衡程度不断提高。

(四)切实加强集团化办学效能。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改革打破了传统的简单的校际合作方式,通过输出优质学校的品牌、理念、管理、文化、师资,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优质均衡发展成效突出。一是百姓身边好学校不断增多。截至目前,全市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学校占比超过60%。其中,渝中区、沙坪坝区、高新区、江津区、南川区、大足区、城口县、垫江县、酉阳县、云阳县等10个区县实现了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全覆盖。二是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各教育集团和学区共同体的教师校际交流轮岗和教研科研系统联盟,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有效地促进了育人方式创新和课堂教学水平提升。三是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进一步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缓解了供需矛盾,破解了“上好学难”引发的择校问题,极大地促进了优质资源与城市化进程良性互动,进一步满足了老百姓对优质资源的需求。2020年,全市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7.8%,城区义务教育“大班额”占比逐年下降,为地方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尽管我市在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由于城乡均衡发展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基于重庆的特殊市情,在推进过程中还面临不少挑战和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吸取委员建议,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已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改革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改革成果,推动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一)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育教研专家入校指导,以专项引领、跟岗研修、建设基地等为主要形式,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分学科、分类别进行对口帮扶,实现专家入校指导结对帮扶“全覆盖”。选优建强中小学名师工作室,聚焦课堂、聚焦学生、聚焦实际需求,专题设置项目式教学、阅读教学、情境教学、地方课程教学、作业设计、课后服务课程设计等重点任务,探索试点推进延长工作室建设周期,充分发挥领军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在研究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中助推教师专业成长,努力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保障。充分考虑乡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和城镇学校的实际需要,小学实行区县统筹、乡镇内一体化管理机制,对音乐和美术(或艺术)、体育与健康、英语等紧缺学科教师推行“一校多用”和“走校”制,为区域内村小学、教学点提供师资支持。在前期区县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探索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完善城乡教师编制核定机制和教师补充机制,做到有编即补,着力解决薄弱学校教师需求问题。新规划学校新入职教师须经过系统考核岗前培训,确保“凡进必优

(二)持续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教研改革。一是以实施主题培训为抓手,强化师资建设。推动各级教研机构认真做好顶层设计、系统思考,强化问题导向,聚焦教师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探索解决教育教学难题,逐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同时,组织相关专家,深入偏远区县、农村学校,广泛开展“名师送教”“顶岗支教”“随岗进修”培训,让更多教师在家门口、名校里接受培训,有效带动农村学校教科研队伍,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课题协作、课堂展示等能力。二是以建设卓越课堂为载体,深化教学改革。各级教研机构要紧密围绕卓越课堂行动计划,完善学科指导意见、评价标准、建设规划、实施方案。针对区域教学实际开展系列主题教研活动,探索解决“教学观念更新不齐、教学方式转变不力、教学生态不够和谐、应试现象突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并注重对已有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果的提炼,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学模式。三是以完善课程体系为核心,组织并指导学校加大对国家课程、教材等已有课程资源的整合力度,研发优质配套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选修课程资源,丰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三)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一是按照教育信息化“三通”要求,加快网络教学设施设备建设,进一步完善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优势,建立覆盖义务教育各年级各学科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并免费为学校提供,重点推动名师远程课堂、专题课堂,加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探索开展数字校园建设试点,构建高速泛在、开放共享、安全可靠的教育信息化环境,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二是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和素养。指导区县教育部门和学校及时转变教育教学管理观念,树立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观。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培训,不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充分利用学校现有信息化资源,教学实际相融合,提高和完善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强化信息教学应用,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

(四)建立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导管理机制。我委已将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等内容,作为“十四五”期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纳入《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中,预计6月底前印发实施。同时,要求各区县在区委、区政府的统筹下,完善管理办法、工作方案、实施指南、评价办法等系列制度建设,为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指导区县教育部门积极发挥主导作用,落实主体责任,制定工作推进年度方案,从党建带群建、试行教师“县管校聘”、共同体改革发展成果考核等方面,探索建立健全系列管理体制机制,形成“强带弱、强带新、强带周边”的合作常态。

(五)切实加大乡村学校扶持力度一是不断优化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指导各区县调整完善城乡普通中小学校布局,对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等乡镇,保留必要的义务教育学校,严格控制村小撤并,同步谋划并妥善解决可能带来的学生上下学交通、寄宿需求等问题,并建立布局规划执行的督查机制。二是本着“实用、够用、安全、节俭”的原则,修订完善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基本办学标准,统筹利用“全面改薄”项目、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以及即将组织实施的义务教育薄弱环节(薄弱学校)改善与能力提升计划等项目资金,持续改善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三是全面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完善乡村教师岗位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重点村小(教学点)条件艰苦的边远、高寒地区学校倾斜,切实提高村小、教学点教师生活待遇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2252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

微博

"六稳""六保"
线索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