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教提函〔2021〕161号
陈忻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在高校开展非遗传承推广活动的建议》(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第0376号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经与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文化旅游委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我们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稳步促进非遗在高校传承推广。制定《关于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指导意见》,力争每年让学生免费欣赏1场优秀的公益性戏曲演出。将高校作为戏曲进校园和传承发展戏曲的重要阵地,开设戏曲传教课堂,主要依托学校戏曲选修课程等,开展戏曲知识普及教育。以热爱传统文化、钟情戏曲演艺的青年学生为重点对象,支持高校建设戏曲社团、传承基地、兴趣小组等,重庆大学组建幽兰戏曲社,四川外国语大学组建京昆社。采取校地合作、校团合作的方式,与高校戏曲社团“结对子”,精心创排优秀戏曲剧目,截至目前,共组织川剧《江姐》《灰阑记》等优秀戏曲剧(节)目进我市高校演出近2000场,重庆川剧艺术中心接待重庆大学等参观团队4万余人。引导鼓励大学生戏剧节、重庆青年戏剧演出季将地方传统戏曲作为重要创作演出内容,大力支持高校学生编创演出的川剧等作品立上舞台,《白蛇传》《拜寿》《吟香钗会》等优秀戏曲剧目纷纷亮相,获得一致好评。
(二)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项目。全市依托大中小学校建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109个,实现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常态化开展;组织西南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文理学院、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等4所高校完成“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31期,培训学员1384人次;指导西南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苏州大学、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市内外高校在渝建成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市级传统工艺工作站12个;在《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非遗研究专栏”,刊发学术论文150余篇。目前,我市部分高校已有60余名专家教授被纳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稳步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21年计划启动非遗研培班3期,组织传承人群学员100人左右,在市内高校脱产学习1个月左右,目前已落实研培经费150万元,开班工作有序开展。精心筹备“非遗进校园”主题活动,2021年度“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第十二届重庆文化遗产宣传月期间,鼓励各区县以学校为重点继续举办“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系列活动,促进非遗保护多层次、多渠道传播,营造全社会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承。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创新传统文化资源利用方式,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展现新风采。出台《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利用高校的学术和教学资源,鼓励高校与持有非遗的社区、群体及传承人合作,建立传承工艺工作站、教学基地、实训基地。积极引导组织高校申报《巴渝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重庆市高校大学精神塑造中的应用研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关课题项目。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为进一步保护非遗实践、传承能力和传承环境,推动“非遗进校园”工作走深走实,我们将认真吸纳您提出的意见建议,并会同相关部门采取有力举措,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形式,持续推动“非遗进校园”常态化、规范化,为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更多接班人。
(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列入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为契机,加快培养非遗保护专业人才,鼓励高等院校建设非遗保护相关专业,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专业建设、课程教学、课堂教学相结合。
(二)加强校园非遗传承基地认定和管理工作,支持各地各校聘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担任学校兼职教师,成立非遗大师工作室,建设非遗传承保护基地(中心、所),开展非遗研学活动。
(三)持续开展戏曲进校园演出活动。整合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组织川剧、梁山灯戏、秀山花灯、酉阳阳戏等地方戏曲作品创作及挖掘整理,广泛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打造系列品牌性文化活动,为大学生开展非遗传承推广活动搭建平台。各地各学校结合当地非遗传承、艺术师资等特点,多种形式创新抓实戏曲进校园,并积极搭建平台,展示高校非遗传承成果。
(四)强化人才扶持及培训。针对编剧、导演、作曲、表演及相关专业人才紧缺、青黄不接的现状,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培育机制,举办编剧、导演、演员培训班,培训创演人员,吸引更多高校及青年人才加入传承队伍。持续开展“师带徒”传承活动,加大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围绕各高等院校不同需求,坚持创作艺术精湛、各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戏曲作品。
(五)举办“双城剧汇”首届成渝青年戏剧演出季暨第四届重庆青年戏剧演出季。加强成渝地区间非遗传统作品和优秀传承人的交流学习,鼓励支持更多优秀传统戏曲剧种作品在演出季中进行展演,发现与培养更多的高校青年非遗传承人才。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21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