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教提函〔2021〕147号
陈泳霖委员:
您提出的《加强学校环境保护教育,健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的建议》(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第0928号提案)收悉。经与市生态环境局等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我委历来十分重视学校环境保护教育工作,将加强大中小学环境保护教育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按照教育部和生态环境局联合下发的《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实践活动的通知》《在中小学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强环境意识的通知》等系列工作要求,采取多种举措,扎实推进环境保护教育,进一步增强大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和环境保护意识,养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将生态文明纳入课程体系,夯实环境教育基础
课堂是环境教育主阵地,我市将环境教育纳入全市中小学地方课程,中小学各年级每学年环境教育课达到12课时以上,并纳入中小学语文、数学、地理、自然等相关学科教学之中,通过课堂教学、主题实践活动等将生态文明理念、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等融入到学生的思想和自觉行动中。2014年,我委与原市环保局一道组织编写了颇具地方特色的全国首套《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教材,覆盖小学到高中共计11册,纳入重庆市中小学地方教材目录,教材内容涵盖生态文明理念、环保法律及水土保持、国土资源保护、“河长制”、和绿色低碳生活等知识内容,并免费配送到全市6000多所中小学。近五年,共计配送达116万册,实行循环使用,确保上课时人手一册,做到了生态环境教育的课程、教材、课时三落实。
二、开展丰富多彩教育活动,激发学校师生广泛参与
为确保环境保护教育入脑入心,我们在中小学中广泛开展环保征文比赛、“梦想课堂”自然笔记大赛、科技创新大赛、绘画大赛等,通过各种活动激发青少年将所学所感化作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2020年,我委与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开展了“无废学校”创建活动,共评选了30所无废学校。与市委宣传部等部门联合开展了“无废城市∙绿色生活”短视频大赛,通过专家讲解、互动交流等形式,向学生宣传垃圾分类理念,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我们还充分运用“3·22世界水日”“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等宣传活动日,在中小学中组织开展专题讲座、班团队活动、环境小课题研究、环保时装秀、变废为宝手工制作等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和生态文明理念,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养成良好的行为品德,使学生把保护生态、珍惜资源、爱护环境融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成为自觉遵循的准则和行动。此外,我们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绿色学校、绿色园丁、绿色使者的系列创建活动,树立绿色典型,发挥带动作用。
三、邀请环保专家进校园,开展环保“绿书架”活动
我们开展环保专家进校园活动,邀请环科院专家、环保工作者、环保志愿者等进校园,通过开展环保主题班会、环保知识讲座等形式,大力倡导环保理念,宣传保护水资源、无废城市建设、垃圾分类等知识。在学校、社区和乡村开展环保“绿书架”活动,精选了一批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解读、环保科普、环境教育和生态保护类图书,如《生态文明启示录》《青少年水环境知识读本》等,订阅了部分生态环境报刊,捐赠给渝中区、巴南区等37个区县100所社区市民学校、青少年宫等共计1万册,打造环保图书角,丰富了师生和基层群众的阅读内容,激发阅读兴趣,使环境宣传科普活动深入到基层,普及到群众。
四、打造环境教育基地,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我委和市生态环境局一道认真遴选适合面向中小学开放的场所,共同建立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以体验式、研究性学习的形式,促进青少年生态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行为的养成。全市共打造了119家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和49家市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按照“全市联动、双月开放”的工作机制定期开放,并以此为课外研学基地,开展青少年生物多样性探究、自然笔记等学校环境教育课外实践基地。各基地认真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在普及环保知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校外环境教育的重要场所。
下一步,我们充分吸纳您的建议,进一步加强与市生态环境局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在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拓展生态环境教育活动方式、丰富和提高生态环境教育质量和水平等方面再下功夫,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绿色创新学习实践活动的品牌打造,积极探索幼儿环境教育的开展,促进环境保护教育向两头延伸。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21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