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办理复函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6804M/2021-00120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教育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教委
[ 成文日期 ] 2021-08-03 [ 发布日期 ] 2021-08-03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第0979号提案的复函

渝教提函〔2021140

张卫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对高等院校实行分类评价、分类建设、分类支持以加快应用型大学发展的政策建议》(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第0979号提案)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高校74所,其中本科院校26所(部属高校2所),高职(专科)院校42所,在渝军队院校2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4所。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高等教育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一是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全市高校在学总规模11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3.3%二是高校办学水平明显提升。2所高校进入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名单;入选全国一流专业198个,国家一流课程101门,5所独立学院成功转设普通本科高校。三是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三全育人格局基本形成,五年累计向社会输送毕业生138.02万人,就业率连续保持85%以上。四是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学科专业结构布局持续优化,高水平本科教育和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着力开展,19所本科院校整体或部分向应用型高校转型。五是高层次人才队伍日益壮大。高校专任教师4.91万人,博士学位占比26%。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38人。六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1个,建成国家级工程研发平台1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0个,建成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共建2011协同创新中心7个。

二、我市高校分类发展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为贯彻纲要要求,近年来我委组织有关高校和研究机构,围绕高校分类发展、分类评价和分类支持等领域开展了系列重大课题研究,学习借鉴部分省市经验做法,联合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和市人力社保局印发《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意见》(渝教高发〔201719号),将全市普通高校按综合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技能技艺型”4种类型进行划分,积极推动高校以国家和重庆重大战略发展需求为引领,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内涵发展、特色办学,全面提升重庆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经过近3年的实施我市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各高校优势特色进一步凸显,办学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不断增强,为我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人才。

三、目前工作进展

我委高度重视高校分类发展、分类评价和分类支持相关工作,特别是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后,我委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开展调研,对相关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努力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高校进一步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

(一)纳入市级综合改革任务

总体来看,市内部分高校基于自身定位的发展动力不足、效果欠佳,就是因为分类发展体系和评价激励机制尚不够健全。为此,20204月,《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教育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关于印发<重庆市2020年教育综合改革工作要点>的通知》(渝教体改发〔20201号)明确提出,将优化完善高校分类发展制度体系和制定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实施方案纳入我市教育综合改革任务清单,进一步完善高校分类发展机制。

(二)开展分类发展情况调研

2020年下半年开始,我委组织专家对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山东、陕西、云南等省市分类改革情况进行了书面和实地调研。在综合各省市分类发展成效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借鉴了上海和北京的经验做法。其中,上海市按照主体功能和科研类型将高校划分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应用技能型等四大类型,在此基础上又按学科专业设置和建设,每一类型划分有综合性、多科性、特色性三种类别。北京市根据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将市属高校分为研究型”“特色型”“应用型技能型,并明确了学校自主申报类型、专家组考察评价、市委市政府审核确定的工作流程。

(三)工作推进基本思路

一是坚持分类发展。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精神,结合调研情况和我市实际,全力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机遇,依据高校发展定位和建设的不同目标,科学推进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加快提升重庆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强化分类评价。通过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自主定位、分类发展,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及行业产业发展需求,高位谋划学校顶层设计,优化完善学科专业布局,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办学方向、教学条件、办学质量、教育治理和办学声誉等方面,对不同类型高校给予不同侧重的评价导向,拓展集聚优质教育资源,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服务发展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不同类型中争创一流,实现从一列纵队多列纵队发展。

三是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强化与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科评估等的统合衔接,坚持破唯增维结合,常态评价与专项评价结合,稳步推进高校类型不同、要求不同、评价不同、支持不同机制,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强化结果运用,把分类评价结果作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不断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断提升我市高等教育治理水平,稳步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类别明确、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

感谢您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在工作中认真吸纳您的建议,加快推进高校分类发展、分类评价和分类支持相关工作,不断提升重庆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2152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

微博

"六稳""六保"
线索征集